拒絕野味(大型公共衛生公益行動)

拒絕野味(大型公共衛生公益行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人心,近年來,全球發生的多次疫情,原因都指向食用野味。屢禁未絕的濫食野生動物問題,給公眾生命健康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作為中文網際網路領域最大的信息和知識平台,百度發起“拒絕野味 守護健康”倡議與行動,此倡議是“百度公共衛生公益科普行動”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通過發揮百度的信息和知識平台責任,號召大眾拒絕野味,保護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新冠疫情發生後,百度成立了3億元的疫情及公共衛生安全攻堅專項基金,長期持續向公眾積極宣傳公共衛生相關知識,普及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知識,提高公眾的公共衛生意識。

基本介紹

落地舉措,具體舉措,政府行動,社會背景,問題現狀,社會行動,社會共識,

落地舉措

具體舉措

  • 行動一:百度產品內增設提醒和倡導
1、用戶在百度搜尋“野味”或野生動物關鍵字,搜尋結果首頁置頂位置會出現“拒絕野味,守護家人健康安全”的提示。
拒絕野味
2、百度地圖在全國範圍內下線一批名稱與“野味”相關的餐飲和市場地點信息;並在全國的4.8萬個農貿、海鮮市場等地點的信息詳情中,增設“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拒絕野味,從我做起”的提醒。
拒絕野味
3、百度輸入法上線暖心聯想詞提示,輸入“野味” 或野生動物相關詞,,“拒絕野味,保護家人”話語出現在聯想詞第一位。
拒絕野味
百度近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搜尋大數據報告-拒絕野味篇》,用數據揭秘此次疫情爆發背後,“野味”的暗流涌動和人們的觀念轉變,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第一財經、新浪科技、南方衛視、新京報等媒體均參與聯合傳播。
同時,百度公益聯動黃景瑜黃軒黃曉明李治廷李晨宋祖兒周冬雨張天愛等多位明星共同發出“拒絕野味,守護健康”的倡導,促進大眾形成“食用野味有害身體健康,危害公共安全”的認知,已在各大媒體進行投放呼籲倡導。
拒絕野味
拒絕野味 守護健康
百度人工智慧與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合作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在網路野生動物犯罪預防領域的套用。利用百度飛槳平台識別網路非法貿易信息,支持更多網路平台共同打擊和預防野生動物非法貿易,並支持執法部門對犯罪行為開展嚴厲打擊。

政府行動

2月18日,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個決定強調監管覆蓋“野味產業”全鏈條。
2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七次委員長會議建議,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關於提請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草案的議案。
2月14日,天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決定》,實行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名錄管理制度。
2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做出回應,表示已部署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工作。
2月11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明確禁止濫食和交易野生動物,並強調濫食野生動物將依法受到懲處。
2月10日,湖南省升級野生動物管控措施,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管控的通知》,明確規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全省範圍內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從源頭上防範野生動物流向餐桌,防範人與野生動物交叉感染、傳播疫病。
2月3日,十部委聯合部署打擊野生動物違規交易專項執法行動,嚴查違法出售、購買、利用、運輸、攜帶、寄遞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行為。
1月2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要求監察機關積極開展源頭防控,積極穩妥探索拓展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
1月2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關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2020年第4號),明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1月23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0年第4號檔案,既加強野生動物經營行為監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

社會背景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持續開展流感及相關疾病監測,發現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診斷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這是繼2003年SARS事件後,又一起因人類“食用野味”,導致與帶病毒的野生動物接觸、感染,而引發的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給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
SARS事件是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英語:SARS),於2002年在中國廣東發生,並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漸消滅的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
SARS事件後被證明來自中華菊頭蝠果子狸與它們接觸、感染後,再將病毒傳染給食用它們的人類。
世衛組織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冠狀病毒的調查顯示,這種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傳給駱駝,再由駱駝傳給人類。科研人員在若干國家的單峰駱駝中發現了MERS病毒,密切接觸或共處於狹小空間可發生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2013年開始,伊波拉疫情在若干非洲國家暴發,3年間造成超過1.1萬死亡。該病通過直接接觸染病動物或人的血液、體液和組織傳播。
世衛組織介紹,已知伊波拉病毒在野生動物中,尤其是在非人類靈長目動物中,會引起疾病流行。這種病毒的可能宿主是非人類靈長目動物、小羚羊、蝙蝠、小型嚙齒類動物和鼩鼱。
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尚未得到證實,但某些吃水果的蝙蝠被認為是該病毒的主要動物宿主。研究表明,蝙蝠可攜帶病毒而不顯示臨床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介紹,瘋牛病又稱牛海綿狀腦病,是牛的一種傳染性、神經退行性、致死性腦病。學界認為,瘋牛病和新型克雅氏症海綿狀腦病是變異普里昂蛋白導致的。瘋牛病可傳至貓和多種野生動物,也可傳染給人。患病的綿羊、種牛及帶毒牛是本病的傳染源。
2019年2月,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公報說,一種被稱為“殭屍鹿”的傳染病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鹿群中傳播。專家認為,這種病毒未來存在傳播給人類的風險。
“殭屍鹿”病是一種朊病毒導致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感染野生的麋鹿和駝鹿等鹿科動物。朊病毒可能傳播給松鼠猴、獼猴等動物,所以“殭屍鹿”病有傳人的風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麥可·奧斯特霍姆在有關會議上說,未來幾年,存在人類因食用受污染鹿肉而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

問題現狀

來自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團隊的梳理髮現,現有《野生動物保護法》只規定了三類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三有”動物(有生態、科學和社會價值的動物),其中,省級重點和“三有”動物合稱“非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剩下的“三無”動物,即沒在任何保護名錄里的物種,卻不受該法限制。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野生動物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合法進入市場。對於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如果是野外獵捕的,需要捕獵證,可以通過國家醫藥生產任務直接進入醫藥市場;人工繁育的,可以進入其他各種市場,但是除了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也即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物種外,都不能食用。
非國家重點的保護動物和不在任何名錄里的“三無”動物,無論是野外捕獵的還是人工繁育的都可以進入各種市場,但所有進入市場的野生動物要求都有合格的檢疫證明。
中國目前的法律對動物的界定範圍存在差異,《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動物防疫法》所稱動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飼養、合法捕獲的其他動物,法律適用的範圍較窄,這就導致兩部法律的適用對象有一定差距,使得“接合部”的動物出現了問題,監管起來環節多,漏洞就會存在,而且在法律執行上,不同的部門在管理,管理的銜接上也出現了問題。

社會行動

2020年1月22日,人民日報就發聲呼籲“為了你我的健康,支持禁絕野味市場”。
2020年1月31日,百度正式發布《百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搜尋大數據報告-拒絕野味篇》,報告將用數據揭秘此次疫情爆發背後,“野味”的暗流涌動和人們的觀念轉變。
2020年2月3日,10部門聯合部署打擊野生動物違規交易專項執法行動。各地嚴查違法出售、購買、利用、運輸、攜帶、寄遞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行為以及相關的廣告。
2020年2月9日,在湖北省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無論怎么樣,我們都要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2020年2月10日,據”新華視點”訊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已部署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工作,擬將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增加列入常委會今年的立法工作計畫,並加快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進程。

社會共識

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為了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為了公共利益以及人類社會的良性健康運轉,拒絕野味應成為基本常識。我們不僅要拒絕吃野味,更要拒絕交易野味。要知道,沒有需求,就沒有買賣,也就沒有殺害,也就很難發生對人類社會造成劇烈衝擊的疫情。
如果在這種時候,我們還不與野味進行徹底切割,還不用法律和道德的利劍對野味說“不”,那就是在製造“人禍”。徹底杜絕野生動物的交易和食用,是擺在當前的唯一正確路徑,容不得一秒鐘的遲疑。即使這場危機過去,拒絕野味的這根“弦”,還要一直“繃”下去。
人與自然相安無事才是至高追求。每一個社會個體都應該對野生動物心存敬畏,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應該堅決禁絕野味市場。自食惡果的教訓,不能一次又一次地呈現。
現實中的制度管理和行為規範,只要執行上稍有疏忽,都可能通過量的積累造成質變,野生動物對人類的報復便可能再次上演。因此,每一個隱患都需要規避,這拷問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素質、智慧和責任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