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頭獅

拋頭獅

拋頭獅是來自雞鳴山旁雞鳴村的一個獨特的古代民俗舞蹈,作為舞獅玩法,老藝人們都不知道它的來源歷史,因為沒有客觀的文獻記載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拋頭獅
  • 來自:雞鳴山旁雞鳴村
  • 屬於:民俗舞蹈
  • 套用於: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
拋頭獅簡介,由來,歷史,輝煌,

拋頭獅簡介

沒有經費支持,道具都已破舊,大家就手工製作獅頭,祖傳的兩樣道具之一,海螺保留至今,“二龍戲珠”的龍旗也遺失了。

由來

大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齊齊上場,兩個栩栩如生的獅頭終於登場了。 “拋頭獅”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舞頭者舉起獅頭,一甩一拋,獅頭套上了。老藝人解釋,舉套中這個“拋”的動作,就是“拋頭獅”名字的由來。
舞獅時非常講究,胡正德介紹,第一個動作必須是“拜四方”。在舞獅時,最獨特之處是樂器中有海螺,在一片鑼鼓中,加入了海螺粗獷、肅穆的聲音後平添了一股神秘。
我國目前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從舞法和所用的配樂道具來看,“拋頭獅”比較接近於南獅。而海螺乃是海中之物,最早應該是被沿海地區人使用。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地區,海螺是一個宗教法器。 “拋頭獅”的樂器中為何會有海螺,不得而知。胡正德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所有的樂器道具,雖然破舊,但都是大家後來手工做的,只有這個海螺,是祖傳的,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海螺口已破損,從何而來也不清楚。

歷史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會以舞獅來助興,這一風俗起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興盛流行。而大家猜測,“拋頭獅”出現在雞鳴山,也許與雞鳴山來源於三國的傳說有關聯。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後,為了東征孫吳,決定從六安到合肥城開鑿一條人工河,以此溝通東淝河和南淝河這兩大江淮水系。曹操部下楊將軍負責挖河,誰知挖到南崗附近時遇一座山,“日挖一丈,夜長八尺”,至雞鳴時分,開挖的河道又恢復原樣了,據傳是因為挖河得罪了雞神。挖河不成,楊將軍一病不起,葬於此山,此山被稱雞鳴山。
“拋頭獅”就是來自雞鳴山旁雞鳴村的一個獨特的舞獅玩法,老藝人們都不知道它的來源歷史,因為沒有客觀的文獻記載資料。胡正德老人目前是村子裡會玩獅的最年長的老人,他親眼所見到的是“大爺”胡家志舞“拋頭獅”。聽說,是胡家志的父親胡克祥在1867年領隊玩獅,年僅20歲,主要是在廟會和盛大節日出場,在他之前的事就沒人知道了。

輝煌

據老藝人的推算和回憶,1905年左右,胡克祥的兒子胡家志領隊玩獅,在此期間到過古合肥縣大堂玩獅,得到縣太爺的誇獎。還到過現在的三國城(原古城)進行過玩獅比賽,得到第一名,當時方圓30里,大的街頭、大郢大戶多請到家中玩獅,聲譽很高。
本地在節日時都會玩獅,正月里一般從初三玩到正月結束,玩獅的規矩就是“寧少一村,不少一家”。玩獅的技術也非常高,玩到最後一家時有個壓軸戲,32張桌子壘到四米多高,再加上凳子,獅子就從上面跳下,兩人一起,難度極大。
獅為百獸之王,“拋頭獅”遇到有喜慶節日,都會有人請,開業時“請獅”招財運,生病時“請獅”祛病,農村蓋新房會請獅玩“收土”,進屋後,在房中多排“壽”字或者多排燈碗進行玩獅,期間揮動蠟燭但不滅,祝戶主吉祥如意。
只要“拋頭獅”被請到哪個村玩,方圓七八里的村民男女老少都來觀看,有一次到大楊鎮、三十崗鄉玩獅,當時近千人觀看,道路行走不通,當時有十幾人幫助維持秩序,獅子開道,才能來到預定場地玩獅,獅子每到一處都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