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5年11月5日下午,拉賓的葬禮在耶路撒冷的赫茨爾山公墓舉行。來自世界80多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這一悲壯的儀式,其中有13位國家元首、22位政府首腦。為避免刺激以色列人的情緒,阿拉法特沒有出席拉賓的葬禮。葬禮4天后,阿拉法特出人意料地從加沙飛抵特拉維夫,來到拉賓遺孀莉婭的家中弔唁。葬禮上,許多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先後致詞,盛讚拉賓的偉大功績。美國總統柯林頓回顧了不久前在白宮與拉賓、阿拉法特等人一起正式簽署巴以協定的情形。他引用了《聖經》中的一段故事:“上帝要考驗亞伯拉罕(猶太人的祖先)對上帝的忠誠,命亞伯拉罕把自己心愛的兒子殺掉。當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亞伯拉罕果真準備這樣做的時候,上帝派人阻止了他。上帝讓拉賓去了,他是在用更加嚴酷的方法考驗我們。”拉賓外孫女娜婭說:“以前我們從噩夢中驚醒,可現在我們醒來時看到的卻是噩夢。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的柔情。在我們的心裡沒有復仇的想法,因為悲傷已經占據了所有的空間。”最後發言的是拉賓生前的助手埃坦·哈博。他拿出一張浸滿拉賓鮮血的歌詞。這是拉賓遇刺當天在民眾集會上同大家一同演唱《和平之歌》時的歌詞。“讓太陽升起,讓清晨充滿光明……”才讀了一句,哈博已經泣不成聲。下午3時30分,8名以色列軍官將拉賓的靈柩放入墓穴中。黃土漸漸掩埋了這位偉大的和平鬥士,儀仗隊鳴槍誌哀。沒有國歌、只有眼淚的葬禮在猶太教拉比的誦經中結束。墓地上只插了一塊小木牌“伊扎克·拉賓,1922—1995”。這天夜裡,耶路撒冷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雨,一連三天
拉賓的遺產
拉賓被暗殺使以巴和平進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拉賓遇刺後,以、巴、美三方2000年在戴維營會談未果,美國、歐盟、俄羅斯和聯合國四方2003年提出的中東和平"路線圖"計畫進展緩慢。自2000年9月以巴爆發大規模流血衝突以來,雙方傷亡人數與日俱增,以巴和平進程不斷陷入僵局。進入2004年,以巴局勢出現緩和跡象,但仍不時有暴力衝突發生。在一輪輪循環往復的暴力衝突中,以巴雙方領導層逐漸認識到,“以暴易暴”只能加劇仇恨,和談是通向民族和解的唯一出路。這正是拉賓為後人留下的寶貴遺產,也是他本人恪守的解決以巴問題的準則。戎馬一生的拉賓晚年深切認識到,以色列無法在周圍阿拉伯國家仇視的目光中生存。除以巴《奧斯陸協定》外,拉賓還大力推動以色列與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和談,緩解了以色列與這些周邊國家的敵對狀態,並同其他一些阿拉伯國家進行了官方聯繫。這一切為以色列贏得了有利的國際政治環境和經濟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