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60畝(其中:水田0畝,旱地360畝),人均耕地1.6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芸豆、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9812.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9.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5畝,主要種植蘋果、核桃、板栗、雪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6畝;草地415.7畝;荒山荒地487.6畝,其他面積693.8畝。有礦產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6戶通自來水,不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5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戶(均使用地面衛星接收器)(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 8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戶(分別占總數的34.48%和34.48%)。
該村到鎮政府路已通;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路邊即可搭車,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8輛,機車2輛。
全村無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6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67萬元,占總收入的65.60%;畜牧業收入7.61萬元,占總收入的16.2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0頭,肉牛5頭);林業收入1.67萬元,占總收入的3.57%;第二、三產業收入4.7萬元,占總收入的10.05%;工資性收入2.1萬元,占總收入的4.49%。農民人均純收入1132元,農民收入以烤菸、芸豆、雪桃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2.92%),在省內務工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6戶,共鄉村人口225人,其中男性112人,女性113人。其中農業人口225人,勞動力171人。該村以納西、僳僳、漢族為主(是納西、僳僳、漢族混居地),其中納西族54人,漢族12人,僳僳族159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1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3.78%;享受低保14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是村委會衛生所所在地,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56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6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5.6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芸豆、雪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芸豆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鼓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四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13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355個(勞均1.5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還有很多農戶善未通電視和電話,由此引起了山區信息的閉塞。整村無任何文化活動場所,村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科技意識淡薄。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民治病就醫難。在生活衛生方面,人蓄混居率高達100%,人口衛生急需改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雪桃、芸豆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130頭、牛10頭、羊3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5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132元增加到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