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特蘭公會議,12至18世紀天主教在羅馬拉特蘭宮舉行的五次公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特蘭公會議
- 舉辦地點:羅馬拉特蘭宮
- 舉辦時間:12至18世紀
拉特蘭公會議,12至18世紀天主教在羅馬拉特蘭宮舉行的五次公會議。
拉特蘭公會議,12至18世紀天主教在羅馬拉特蘭宮舉行的五次公會議。(1) 1123年由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Calli-xtus Ⅱ, 1119—1124在位)召開。確認沃爾姆斯宗教協定, 通過有關教律的25個決議,禁止買...
會議次數 第一次拉特蘭會議(1123)在教皇加里斯都二世任內召開,重申之前主教特別會議的教令(譴責買賣聖職聖物和禁止神職人員結婚)第二次拉特蘭會議(1139)在教皇英諾森二世任內召開,意在結束因選出敵對教皇而出現的分裂局面。第三次...
第五次拉特蘭公會議 第五次拉特蘭公會議,1512—1517年天主教會在羅馬拉特蘭宮舉行的主教會議。由教皇尤里烏二世和利奧十世先後主持召開,批准《波倫亞宗教協定》,廢除比薩公會議制定的教規。
1215年天主教會在羅馬拉特蘭宮舉行的主教會議。由教皇英諾森三世召開,有四百多名主教參加。會議對有關教會改革、教產使用、繳納什一稅和宗主教位次等事項作了規定;在教義方面,首次正式規定用“變體論”解釋“聖體”聖事,譴責阿爾比派和...
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又譯作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第三次拉特蘭會議(英文:The Third Council of the Lateran),於1179年三月召開的第十一次大公會議,由教宗亞歷山大三世主持,共有302位主教參與。公會議 大公會議(或稱公會議、普世...
第三次拉特蘭公會議 1179年天主教會在羅馬拉特蘭宮舉行的主教會議。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召開,宣布禁止韋爾多派傳教,規定教皇由樞機團三分之二的多數選舉產生。
第九次:第一次拉特蘭公會議(公元1123)在位教皇:嘉理多二世 第十次:第二次拉特蘭公會議(公元1139)在位教皇:依諾法爵二世 第十一次:第三次拉特蘭公會議(公元1179)在位教皇:亞歷山大三世 第十二次:第四次拉特蘭公會議(公元1215...
原屬羅馬拉特蘭努斯(Lateranus)家族所有。羅馬皇帝尼祿處死普勞提烏斯·拉特蘭努斯(Plautius Lateranus)之後,改為宮殿。公元4世紀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賜給羅馬主教。12—16世紀,羅馬教皇曾先後在此召開五次公會議(1123年、1139年、1179...
拉特蘭公會議和康斯坦茨公會議曾呼籲修會進行改革和聯合,得到了英、德、瑞士、義大利和西班牙一些修會的回響。近代天主教隱修制度改革的特點,主要是把各派修院按一定的統一規則聯合起來。近代已有一些派系的修院組成了鬆散的聯盟。第二次...
; 把拉特蘭大教堂 lateran pact 訂立拉持蘭條約 Lateran Pacts 拉特蘭條約 Lateran Treaties 拉特蘭條約 Lateran University 事務所的拉特朗大學 by Lateran 此情深處 lateran baptistery 拉泰雷洗禮堂 lateran councils 拉特蘭公會議 ...
直至1179年拉特蘭第三次公會議和1274年裡昂第二次公會議的兩次確認,才正式規定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仍繼續承認法、西、奧三國國君候選人具有否決權;此項慣例,自20世紀初本篤十五世的選舉起,始停止施行。1973年,保羅六世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