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昂薩格獎

拉斯·昂薩格獎

拉斯·昂薩格獎(Lars Onsager Prize)是由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理論統計物理學獎項,每年授獎一次,是統計物理領域最有分量的獎項,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物理學獎,多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獲此殊榮。

截至2021年僅有三位華人獲此獎項,第一位是楊振寧,第二位是港人何天倫,第三位是塗豫海

基本介紹

獎項歷程,設立背景,歷屆獲獎者,華人得主,相關人物,

獎項歷程

設立背景

拉斯·昂薩格獎是由拉塞爾和瑪麗安·唐納利博士於1993年設立,以紀念拉斯·昂薩格。

歷屆獲獎者

1995年:麥可·費希爾
1997年:羅伯特·克拉奇南
1998年:利奧·卡達諾夫
1999年:楊振寧
2000年:戴維·索利斯,約翰·科斯特利茨
2001年:伯特蘭·哈爾珀林
2002年:阿納托利·拉金
2003年:皮埃爾·奧昂貝格
2004年:約翰·卡爾迪
2005年:瓦列里·列波克羅夫斯基
2006年:羅德尼·巴克斯特
2007年:A.布克哈里斯
2008年:克里斯托弗·佩西克,戈登·拜姆,何天倫
2009年:B.Sriram Shastry
2010年:丹尼爾·弗里丹,史蒂芬·申克
2011年:亞歷山大·貝拉溫,亞歷山大·扎莫洛德奇科夫,亞歷山大·泊里雅科夫
2012年:伊恩·阿弗萊克
2013年:丹尼爾·費希爾
2014年:格里戈里·E·沃洛維克,弗拉基米爾·P·米內耶夫
2015年:弗朗茨·韋格納
2016年:馬克·梅扎爾,喬治·帕里西,里卡多·澤基納

華人得主

何天倫憑研究量子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理論獲2008年拉斯·昂薩格獎(Lars Onsager Prize),成為首位取得該獎的港人,更成為該獎最年輕的得獎者。
IBM T.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塗豫海教授因在群集(flocking)理論的開創性工作開啟了活性物質(active matter)的研究領域,並對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2020年拉斯·昂薩格獎。

相關人物

拉斯·昂薩格(L. Lars Onsager)(1903~1976),美國物理化學家。1903年11月27日生於挪威奧斯陸,1976年10月5日卒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科勒爾蓋布爾斯。1925年在挪威特隆赫姆大學獲化學工程師學位。後曾在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學習。1928年移居美國,先後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布朗大學任教。1933年到耶魯大學化學系工作,自1934年起任教,直至1972年;1935年獲理論化學博士學位,1945年任理論化學教授,同年加入美國籍。194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2年到科勒爾蓋布爾斯的邁阿密大學任理論化學教授。
拉斯·昂薩格一生最重要的科學功績是對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理論的貢獻。他於1931年證明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薩格倒易關係,為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主要理論之一。這一關係的確立和後來他所提出的關於定態的能量最小耗散原理,為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定量理論及其套用奠定了基礎。因對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理論的貢獻,昂薩格獲得1968年諾貝爾化學獎。1925年他在電解質理論方面提出“昂薩格極限定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在統計力學中二維伊辛模型的嚴格解方面有重要貢獻。1949年發表一篇論文,為液晶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統計力學基礎。1951~1952年,他提出了有關金屬抗磁性的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