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文化圈

拉丁文化圈

拉丁文化圈(拉丁文書寫:Culturae circulus latine),形成於Imperii Romani羅馬帝國),是指以Latine(拉丁語)為母體語言,以litteris Latinis(拉丁字母)為母體書寫體系,以ecclesia Catholico(舊教)為母體信仰,以及主要繼承羅馬帝國文化的文化圈。

該文化圈內的主要語種有:屬義大利語族的拉丁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屬斯拉夫語族南斯拉夫語派的斯洛維尼亞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克羅地亞語,屬日耳曼語族的英語、德語、荷蘭語、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和冰島語,烏拉爾語系的匈牙利語和芬蘭語,凱爾特語族的愛爾蘭語。這些語種都以拉丁字母書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拉丁文化圈
  • 外文名:Culturae circulus latine(拉丁文)
  • 別名:羅馬文化圈
  • 起源:羅馬帝國
  • 母體語言:Latine(拉丁語)
  • 書寫體系:litteris Latinis(拉丁字母)
  • 母體信仰:ecclesia Catholico(舊教)
拉丁文化圈,又稱為西方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羅馬文化圈、歐美文化圈等,其地理範圍主要包括歐洲大部分地區、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南美洲由於自近代以來被西方殖民時間較長,其文化多被歐洲殖民者所同化,有時也被看作拉丁文化圈的一部分。拉丁文化圈的主要特徵為:民眾多信奉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拉丁字母使用廣泛,文化上多繼承古羅馬、古希臘文化。
拉丁文化圈常用來指代源自歐洲而分布至世界各地由白人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地區、文化,此意義下的“歐美”常指科技、流行文化、軍事力量等等的世界先進水平。
拉丁字母主要源於伊特魯里亞字母。根據Hammarström (在 Jensen 521),B、D、O和X這四個字母應該源自傳入南義大利的希臘字母。
沒有爭議的是這些字母主要源自伊特魯里亞文化。字母“C”的讀音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F”字源自Ϝ (digamma),在原來的伊特魯里亞字母及拉丁字母被用來表示/w/音,而“FH”才是本來用作表示/f/音的字母。後來羅馬人簡化了“FH”成為“F”,而這個字母從此就用來表示/f/音。
半元音/w/與/u/、/u:/及/j/,與元音/i/、/i:/都採用同一個字母來表示,分別為“V”及“I”。
最初的拉丁字母只有20個,並沒有“G”,“Y”,“Z”。原來的拉丁字母並沒有“U”字,但有一個半元音字母“V”;也沒有“W”,因為“V”字的本來工作就是今日英語“W”的功用;他們亦沒有“J”字,因為“I”本身可以當作半元音來用。直到11世紀才從“I”中分化出“J”,從“U”分化出“V”,又從“V”分化出“W”。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一個主要分支,是耶穌直接傳承下來的。雖然最接近原文的名稱是“公教會”,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辭彙稱呼他們信仰的神,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卻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1]。基督教教派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億,因此“公教會”(天主教)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