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浙東著名的藏書樓抱經樓建於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位於浙江鄞縣。與范氏天一閣、鄭氏二老閣齊名。樓主為鄞縣藏書家盧址(1725-1794),他嗜書如命。藏書規模的形成小部分承自祖上所傳,大部分則從其他藏書家處購得,為得善本,不惜高價。盧址在世時,抱經樓藏書豐富,管理嚴格。1861年(鹹豐十一年)抱經樓藏書慘遭劫掠,後被當地商人悉數買回無償歸還。1916年藏書大部再次流失,書佚樓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抱經樓
- 建立時間:1777年
- 創辦人:盧址(1725-1794)
- 最多藏書:數萬卷
簡介,樓主,藏書,結構,地址,
簡介
唐朝詩人韓愈寄詩盧仝,寫道:“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救終始。”1000年後抱經樓正是得名於此。
樓主
抱經樓主人盧址,字丹陛,一字青厓。1725年(雍正三年)四月初三日生,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十月十一日卒,年七十。其家傳云:“幼而奇嶷,學於孝廉郭先生永麟。年十九受知於學使長洲彭公,充鄞縣學弟子員,每試輒高等,名噪甚。乾隆十三年金壇於公撥補增廣生。乾隆十九年,郡中大飢,輸粟助賑,大吏以聞,得旨以貢生議敘。連試布政司不利,以例授中書科中書。未及選期,兩目失明,遂絕意進取。”生平素聚書,遇有善本,不惜重價以購。朋友中有異書,必宛轉借抄,“晨夕讎校,往往至廢寢食。搜羅三十餘年,所得書數萬卷。”(錢大昕《抱經樓記》)失視以後,還令弟子誦讀於側,專心聆聽。“枯坐無事,又取陶韻和焉。”(倪象占《和陶集序》)著有《和陶集》等。
乾隆年間,邑令錢維喬修縣誌,盧址盡出所藏,故多所採擇。盧址親自編集《四明文獻集》,他說:“址不敏,自行束修喜聚書,於鄉邦掌故尤所究新,輒以搜采之餘,置寫官記之。積時既久,分體類次,得百四十卷。”(盧址《四明文獻集序》)為保存地方文獻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藏書
抱經樓的藏書除得於全氏雙韭山房外,其他如葉氏綠竹堂、黃氏千頃堂、毛氏汲古閣、曹氏倦圃、汪氏古香樓,故家散出者亦多搜羅之。其中珍本秘籍甚多,如宋刻本開慶《四明續志》十二卷,宋乾道刻本《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金刻本《經史類證大全本草》存二十三卷;明抄本有《修文殿御覽》三百六十卷,《冊府元龜》一千卷,以及洪武、永樂、宣德、洪熙、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十四朝實錄;又明豐坊稿本《魯詩世學》、文徵明稿本《宋儒粹語》等等。不勝枚舉。書上多鈐"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書印"白文方印。
盧址親編書目,把藏書分經、史、子、集四部,依類排列。取韓愈寄盧仝詩中“《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句意,以名書樓,表明有獨抱遺經之志。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清廷賜給范氏天一閣《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此事轟動了寧波城。盧址“世籍饒產。……欲與范氏天一閣相雄長”,(倪象占《和陶集序》)由於沒有得到這樣的內府本,感到十分遺憾,“乃破產遣群從入都市購求,書到,衣冠迎於門。其結癖之深如此。”(黃家鼎《抱經樓藏書顛末考》)
盧址蒐集收藏書籍長達30年多年,收藏的書有好幾萬卷,一共裝了47個大書櫥,蔚為壯觀。
結構
書樓建造在盧址住宅的東面,其式樣模仿天一閣藏書樓。朝南六間,上下兩層。樓下中間為大廳,西邊一間有步梯可登樓,步梯橫裝,與天一閣稍異。樓上貯書,以書櫥分間。據清末抱經樓藏書排架草圖,可知東西兩邊靠牆處,各放單面大櫥兩隻。中間是五排十隻大櫥,前後可開門。朝南空隙的地方分別放置十隻小櫥。書樓前面築假山,並鑿一方池,環植竹木。1911年(宣統三年)閏六月,馮貞群先生登樓觀書,並作文記其事。當時的抱經樓,“樓中布置樸素,鄙倍之氣殆盡。其外高樹參天,風起謖謖作響,窗壁欄楯,終日在蒼翠中。”(馮貞群《登抱經樓記》)
盧址對天一閣極為推重,不但書樓的樣式仿照天一閣,而且在藏書的管理上也吸取天一閣的經驗。規定藏書歸子孫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其嚴密的管理制度,一直貫徹到清朝末年。盧址去世後,書樓處於封閉狀態。
地址
抱經樓原在寧波市區的東南隅,今君子街十八號,邊門為石板巷一號。書樓建築牢固,歷二百餘年,仍然保持它古樸的風貌。中廳天花板和檐椽上的水波紋裝飾清晰可見。樓上前面統排是明鶴窗,每間六扇,後面除中間一間外,都是每間兩扇。木窗的上半部為井字格子,每格里嵌上貝殼,至今尚有幾扇保持原來的樣子。在樓下中廳,原有著名學者阮元書"抱經樓"匾額一塊,在十年動亂中被破壞。樓前填為平地,築起小屋,住家雜居,火燭不禁,書樓安全受到威脅。1995年初,因舊城改造,開始拆遷,待恢復原貌,加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