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抱琴》分三卷:卷一觀照人物,評點魯迅、郁達夫、齊白石、李慈銘、錢锺書、楊絳、董橋等等現當代藝術名家的人生際遇和藝術特色;卷二描摹山水,烏江渡、宣城梅、鳳陽、青陽、山灣峽谷、三河古鎮、大潛山房、巢湖、垓下、潁州、蘇州、烏鎮、紹興、鐵門關、紅河州乃至歐洲,作者行走於中外山川之間,更徜徉於歷史人文之間;卷三品鑑玩物,如書畫冊頁、陶瓷玉石、木上花雕,偏重於描摹和述說物體的樣態或來路。
作品目錄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
雪為友 夜讀抄 靜水流深 白石之趣 雲煙 日記之風 漫捲詩書 掩卷 柿子紅了 霜景 草木 | 明月大江 宣城梅 不許俗人看 鳳陽青陽 岳西行 山灣峽谷 三河寫意 大潛山房 有湖如巢 垓下聚 潁州憶 蘇州談 風啊,水啊,一頂橋 且飲紹興一碗酒 青州速寫 黃鶴樓下 鐵門關前 紅河行 旅歐漫筆 東瀛紀行 | 石頭記 藏書說 書畫冊 故紙片 拾陶錄 木上花 瓷器單 雜項集 玉精神 |
|
作品鑑賞
《抱琴》注重文字造型感和意境開掘。張揚迷戀
張岱的《
湖心亭看雪》,寥寥幾筆,以動寫靜,靜而不寂,雪夜西湖,浩渺空靈。在《夜讀抄》一文中張揚記下了他對鄉村霜晨的感受和體驗:“天邊泛著白,繼而,泛著淺淺的紅。田野上的霜,白茫茫。草葉蒙著霜,菜葉打著霜。踩在霜地上,吱吱地響,時而一滑,鞋底黏了帶霜的草葉、泥土,甩甩腳,繼續前行。晨曦中,萬物靜好,村莊似睡非睡,彎彎的河面上,不緊不慢地升騰著霧氣,淺淺白白的霧氣,飄於水面之上,又若無若有地黏貼著河面。”這段文字造型感較強,鄉村的早晨像一幅畫卷被準確而生動地打開了,而這幅畫面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動的;不只是有色彩,而是有氣韻;看似平靜的客觀敘事,卻隱含著深刻的主觀體驗,如“村莊似睡非睡”“不緊不慢地升騰霧氣”等描寫,這種“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疊加,虛與實的相間,動與靜結合,情與景相融,隨意拿捏,輕鬆自如,這是一種寫作能力,而在閱讀體驗中,就是文字有滋味。
《抱琴》中有一半以上的文字可歸為文化散文,以
余秋雨《
文化苦旅》為代表的文化散文風靡一時。文化散文顯著的標誌,是繼承了傳統和正統散文價值觀“文道合一”,在文學敘事的同時,作者的思想意志強力介入,對文化景觀、文化事件,要做出歷史的、哲學的、道德的、倫理的裁決、判斷,甚至是命名。余秋雨寫敦煌,寫出了文化憂患,寫出了社會擔當。張揚的文化散文沒有那么崇高的使命感和兼濟天下的野心,他的文化散文是在文化名人、文化事件中感受文人的雅趣,感悟文化的滋味。所以張揚的文化散文重在形而下的“味”,而不追逐形而上的“思”。《雪為友》寫了古今文人與“雪”的文字淵緣,從王羲之、王徽之、張岱、胡適、木心,寫“雪”與文人的心境、情境、環境、意境的彼此襯托和相互渲染,沒有高談闊論,沒有指點迷津,只是在平靜溫和的筆調中寫出了文人的心靈、情感和意趣。
張揚書讀得多,讀得雜,尤以中國書為最,寫中國文人、中國文化往事,隨手拈來,得心應手。《雪為友》輕易地打通古今,《日記之風》選取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傳奇往事,將魯迅、胡適、郁達夫、蔡元培等一眾文化精英們全都集聚到日記旗號下,演繹出錯綜複雜的日記往事。有考據之意,卻不做考據之論,只是在考據中尋找和發現文人的意趣、情志和愛好,呈現出文人的生命底色。書名《抱琴》取自李端詩句“抱琴看鶴去,枕石待雲歸”,明顯流露出張揚散淡雅趣的文人情懷,閒雲野鶴的生活理想。讀張揚散文能讀出詩意、讀出雅趣、讀出情懷,卻讀不出指點江山的心氣、豪氣、霸氣。
作品評價
《抱琴》三卷分類精當,各有意趣,又相得益彰,呈現出一種別樣的文人雅趣和散文精神。《抱琴》的語言自成一格,短句雜多,雅潔明快,重節奏變化,雖是白話,卻深得古文韻味,讀來如坐松下,聽古琴聲聲,古意盎然,餘味曲包。字裡行間,似乎還可以發現作者對少年和故鄉的回望與深情,文字對於個人,終究有著生命史的意義。
(《文藝報》評)該書有如深沉而舒緩的古曲,應和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心境,凡讀書、敘事、寫人、記勝、鑒物,一草一木都凝著情態,一陶一瓷均顯著沁色,遊目騁懷時有意味,闡幽抉微中有思辨,隱現著風物之美、山河之氣與由衷之情。作者筆調克制,敘述節奏平緩,借鑑書畫中的枯筆、工筆之法,呈現較強的畫面感,行文卻簡而又簡,透著“不事張揚”的冷靜體察與理性思維。(《安徽工人日報》評)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揚,筆名羊咬魚,安徽樅陽人,現居合肥,曾供職於媒體,現為安徽省作協新文學群體專委會委員,著有《抱琴》《悠城悠客》等多部作品,原創小戲《三封家書》入選安徽省100部小型優秀原創戲劇劇本、曲藝作品,參與撰寫《話說安徽》《人文安徽》,主編《大家寫安徽》《大家寫鳳陽》,為數部電視專題片、城市形象片及短視頻撰稿,合著《發現徽州建築》獲安徽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