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宜章夜故事)

抬閣(宜章夜故事)

抬閣(宜章夜故事)是流行於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的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宜章夜故事活動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以元宵節為高潮日。其形式是將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劇人物等匯集於一個抬桌上。運用化妝、服飾、道具、布景和音樂等戲劇表現手法,對定格的人物進行裝扮,然後由兩人或四人抬起巡遊,令人觀其形而會其意。也有用馬、轎、車、棚裝扮的“走故事”,邊走邊表演,多以單戶為單位裝扮,也有多戶聯合裝扮的形式。故事巡遊燈火通明,爆竹轟鳴,鼓樂喧天。宜章夜故事作為一種傳統的民俗活動,由於它的廣泛參與性、便廉性和喜慶特色,深受當地人民民眾的喜愛。

2011年5月,抬閣(宜章夜故事)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宜章夜故事)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87
  • 申報地區:湖南省宜章縣
  • 保護單位:宜章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宜章城關夜故事約起源於元末明初,盛於清末。據《宜章縣誌》(1941年版)記載:“城關裝演故事,清光緒初年最盛。自元旦至上元,每夜輒有數十台,近年最盛。”傳說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反元建明,中原戰亂,人人自危。商隊走南闖北更是危險,為祈求路途平安,也為避穢驅邪、生意興隆、人財兩安,商隊往往隨行帶著彭祖、媽祖、如來佛祖、觀音、關公、財神等各路神像。每到驛站便安好神像,擺上供品,點香秉燭燒紙錢,虔誠供奉。臨行,又把神像收藏好。有的地方為求平安,把神像馱在騾馬背上,有的請專人用背箱背著,富貴人家則把神像用小轎子抬著。宜章人耳濡目染這種背、抬、馱神像行走的習俗,久而久之,就潛移默化地承襲下來。加上許多外地客商在宜章落戶居住,繁衍子孫,最終成為一種民俗表演活動。
宜章夜故事的形成,還與祁劇的傳入密切相關。清乾隆後,湘中祁劇傳入宜章並風行一時,人們通過童男童女裝扮一些喜聞樂見的戲劇人物,增加原先“行像”的內容,讓原來單一的祭祀文化逐漸演變成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
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破四舊,立四新”、破除封、資、修殘渣餘孽等,宜章夜故事遭到封殺而偃旗息鼓。直到1977年後才逐步復興。這時推行“古為今用,洋為中有,推陳出新”方針,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其演藝更加賞心悅目,其形式更加氣勢磅礴,其影響更加深入民眾。而縣委、縣政府以及鄉鎮、村各級領導亦日趨重視,乃至使宜章夜故事逐步成功申報市、省、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民俗內容

宜章夜故事內容繁多,規模巨大。每年匯演都超過100多台,其中70多台保持了原有的民風民俗特色,其主題鮮明,內容健康,依舊保留著原有的民俗與民風。依據夜故事的取材對象,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內容:
神話故事
神話故事是指夜故事中所要演繹的故事情節取材於神話傳說。如:二十八星宿、八仙過海、嫦娥奔月、三星高照、牛郎織女、七仙姑下凡、劈山救母、龍宮借寶、哪吒鬧海、觀音坐蓮、唐僧取經等。
戲劇故事
戲劇故事是指夜故事中所要演繹的故事情節取材於民間戲劇。如:姜太公釣魚、昭君出塞、桃園結義、孔明借箭、穆桂英掛師、薛仁貴征東、五虎平南、白蛇傳、空城計、平貴回窯、打漁殺家、三請梨花等。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是指夜故事中所要演繹的故事情節取材於民間傳說。如:漁翁戲蚌精、張古董磨豆腐、毛國尖打鐵、撬兀、西巴爛抖碓等。
現代故事
現代故事是指夜故事中所要演繹的故事情節取材於現代好人好事等。如:劉胡蘭、江姐、董存瑞、阿慶嫂、楊子榮、紅燈記、紅色娘子軍、雷鋒、焦裕祿、山村女教師、我們愛科學等。
時新故事
時新故事是指夜故事所要演繹的故事情節或演繹對象可隨時間的更替和不斷更新。其大部分都是將十二生肖擬人化,每一年都有新的呈現形式,如:在雞年時會呈現出《金雞報春》等形式,逢遇到豬年時就會有《金豬賀歲》等,馬年就會有《金馬送財》等。

文化特徵

蘊含嚴肅的宗教性
宜章夜故事形成於民族民間的宗教、信仰、社會觀念:神、佛能保佑平安、避惡驅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共同的信仰。當人們遭受災難,時運不濟時,人們內心的這種信仰會表現的更加的強烈。夜故事是在中原戰火四起,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下誕生的,它的本源是人們出於生存的本能而借神、佛的保佑來自我安慰、調解、鼓勵。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宜章夜故事的產生、傳承、演變,歷經數朝數代,至其產生之日起,大約有七百年的悠久歷史。它同其他任何社會事象相似,都緊密聯繫於民眾的思維、觀念、民間風俗以及社會的生活、生產等。集結且濃縮了各式文化基因,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宜章文化的珍寶,是宜章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大眾文化。
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情
宜章夜故事是當地長期生活,生產習慣所衍生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文化形態,是在特殊環境下形成的並且受經濟生活的深刻影響,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和諧宜章的重要載體,是介紹、宣揚、展示宜章的獨特門戶,具有濃郁的宜章風情。
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宜章夜故事是民眾集體智慧創造且流傳至今的群娛眾歡的宣章民間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動。其內容豐富,裝演獨特,容納性強,每一年宜章夜故事活動一上演便有數十、上百台。光參演的民眾就上千人,縣政府為了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夜故事文化活動,在2004、2007、2010、2013年的元宵節都舉行了宜章夜故事的大會演,每次參加演出的人數上千人,來自五湖四海的觀眾更是多達上十萬人。
具備很強的傳承性
宜章夜故事所展示出的民俗文化是積極進取、平和安詳的。民俗、民風是它孕育、衍生和發展的土壤,是從古至今每個時代的人們,追求美好、安寧,期望興旺、發達的人本心愿的現實表達。所有這些都深入人心,它與歷朝統治者和百姓安定團結、社會和諧的需求相吻合,同時又是群娛眾歡的民眾性龍頭文化活動,且簡單易作,形式獨特,娛樂性強,包容性大。更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民眾基礎寬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該項目是當地民間藝術的傑出代表,豐富了當地民眾的精神生活,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種表情達意、自我調節的有效形式。多年來,它對於建設和諧社會、團結協作、崇善愛美、展示才智、彰揚個性等方面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傳承狀況
宜章夜故事傳承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文盲,宜章夜故事的傳承與發展急需要各種文化水平高,掌握專業知識的當地社會人才的參與;民間信仰的淡化,宜章夜故事很多觀賞性很強,套路動作較難的舞龍、舞獅、踩高蹺都已近失傳了,現在已經剩下簡單表演的遊街展示,寓意也已經發生了改變,從以前的祭祀求福、祈禱一年的風調麗順悄悄的轉向年輕人的娛樂;宜章“夜故事”民俗體育活動資金來源單一,近十年活動的開展都只靠政府的撥款,沒有形成多渠道的資金來源。而宜章夜故事活動內容繁多,耗資巨大,然後政府每年的撥款數量又是有限的,用在民俗體育活動中的資金就更加有限,導致民俗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不容樂觀等。
保護措施
1995年,宜章縣城關鎮被省文化廳授予“夜故事藝術之鄉”
2005年,宜章作家李光禮撰寫的論文《漫談宜章夜故事》祥實地闡述了宜章夜故事的文化特徵及其起源、裝演形式、社會文化價值,以及傳承、保護、發展趨勢。為宜章“夜故事”奠定了完整的理論基礎,是夜故事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理論根據。
2019年12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宜章縣文化館獲得“宜章夜故事”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宜章夜故事)項目保護單位宜章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9月22日,宜章夜故事參演宜章縣2015年“迎中秋·慶國慶”首屆廣場文化周活動。
2018年2月25日,宜章夜故事巡演參加郴州市舉辦的“貫徹十九大樹文明鄉風——我們的節日元宵”啟動儀式暨宜章“慶新春迎元宵”晚會。
2020年11月,宜章縣舉辦2020年宜章縣首屆“宜章夜故事”裝扮大賽。
榮譽表彰
2018年,《抬閣·宜章夜故事》獲湖南省文化廳命名的2018-2020年度“湖南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