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巴蜀抗蒙遺址,很多人都會說合川釣魚城,而對江津鶴山坪大寨卻知之甚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蒙大寨
- 類型:遺址
歷史淵源,發展沿襲,
歷史淵源
鶴山坪在江津城西約20餘里的鶴山山脈上,呈東北西南走向,雖海拔不高,但在江邊和平地凸起,自成一山。坪北陡峻的山崖下是波寬浪急的長江,南面崖下是筍溪河,東、西面是陡峭的山壁,在11處險峻的崖沿關口,築有嚴實的寨門,形成山寨。據守坪上,千軍難攻,形成一個獨立而又險峻的軍事要塞,所以又稱鶴山坪大寨。
發展沿襲
舊《縣誌》說:“鶴山坪大寨,城西二十餘里,為津城保障。發逆二次攻撲俱為槍石擊退。寨之可恃如是。”,“鶴山坪,有寨,縱橫三十餘里,門十一,為縣城保障。”
長江成一個“幾”字將江津城東、北、西三面包圍,城東南面又有綦江和筍溪河橫貫,因而西南面成為縣城外出的通道,通道上橫亘著鶴山山脈,形成屏障。鶴山坪大寨是與合川釣魚城同時期的巴蜀人民抗擊蒙軍的重要城堡之一。
南宋後期,蒙軍屢次舉兵南侵。1236年8月,成都失陷,蒙軍分兵抄路,沿嘉陵江由北而南,進攻重慶等川東大片地區,江津受到嚴重威脅。四川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彭大雅主持擴修重慶城,以為抵抗蒙軍和守城之計。重慶遂成為蒙軍進攻的主要目標。江津為重慶上游第一縣,要圍攻重慶,須先解決江津,以解後顧之憂和腹背受敵險境。蒙軍為攻下重慶城,曾五次經戰江津。
1255年8月,占據云南和陝蜀的蒙軍在金沙江上“敗宋軍二萬後奪船二百”水陸並進,次年12月經戰江津後,圍重慶城。次年正月,蒙軍撤圍,又經戰江津後退守雲南。第二次1258年7月,蒙哥率軍南征,成都的三支蒙軍沿沱江南下,攻破敘州和滬州神臂城。蒙軍截斷南宋經過長江增援重慶的水路。蒙軍從長江北面經戰江津,直抵重慶。次年7月,蒙軍在合川釣魚城受重創,蒙哥戰死,蒙軍北撤。第三次是1275年秋,蒙軍二萬水陸大軍繼續東進,再次經戰江津,與從南充而下的另一支蒙軍匯合後圍攻重慶。第四次1276年,南宋將領張珏等收復被蒙軍占據的瀘州神臂城,盡俘蒙軍諸將的家屬和養傷將士,圍攻重慶的蒙軍無心圍城,急取道江津縣回師瀘州,沿途遭江津軍民攔截,直到次年春才抵達瀘州。第五次是1278年,元西川行院萬餘大軍經樂山、宜賓、瀘州、江津,邊戰邊進,真抵重慶後屯駐佛圖關。
江津是蒙軍進攻重慶城必經的水路之一,在險隘之處修城築寨抵禦蒙軍尤為重要。鶴山山脈四面陡壁、中為坪地,離江津縣城很近,戰時城中人口牲畜全可移居山坪。山坪的北坡和西坡下面正是長江,蒙軍水師經過,坪上守軍居高臨下,憑據有利地勢對蒙軍實施阻擊。鶴山坪東南陡坡下則是筍溪河,陡峭的山壁和湍急的河流是鶴山坪天然的屏障,易守難攻。鶴山坪大寨還可與長江北面的碑槽山溶洞群地下城堡形成對蒙軍的抗擊防禦體系,南北相呼,水陸相應,形成掎角。
鶴山坪有寨門11道,全是修築在地勢險峻之處,是進出山坪的險關要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清同治初年,太平天國冀王石達開為占據重慶、奪取成都,曾三次攻打江津縣城,意欲從江津渡過長江,均在鶴山坪大寨遭到當地民團阻擊,只好退回綦江。“發逆二次攻撲俱為槍石擊退”,可見這裡工事之險固。
這11道寨門依次是井寨門、安定門(又名馬驄嘴)、天平門一門(鑽山洞)、雙扇門、城門洞一門、通眼門、馬家岩門、太平門二門、黃桷門、一人巷門、城門洞二門,此外還有內城福龍門等。
現保存比較完好的有太平一門、安定門、福龍門。這些寨門以後又多次進行補修,從寨門附近和一些山崖上殘留的城牆條石風化程度看,城牆和寨門最初的修築時間不下七八百年,這正是巴蜀抗蒙的重要時期。以後又經歷多次戰爭,如元末明玉珍割據四川占據江津,明末奢崇明叛亂占據重慶和進攻江津,明末清初張獻忠占據四川以及後來的石達開進攻江津等,使城牆特別是各個寨門均受到炮火創傷,可謂飽經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