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1951年12月~1952年8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堅持持久作戰而進行的以加強和鞏固現有陣地為主的作戰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
  • 外文名:War to Resist U.S.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Operations of Consolidation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52 in the
  • 開始時間:1951年12月
  • 結束時間:1952年8月
“聯合國軍”1951年夏秋季攻勢失敗後,被迫放棄較大規模的進攻行動,改取“攻勢防禦”,除繼續以空軍進行“絞殺戰”外,地面部隊只進行維持現防線的小規模進攻,以配合其談判。朝鮮戰場形勢相對穩定。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為堅持持久的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決定抓緊有利時機大力加強陣地工事,以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消耗敵人,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從1951年12月開始,在進行反“絞殺戰”鬥爭的同時,積極展開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陣地和進行小部隊戰鬥的活動。此時,“聯合國軍”在第一線部署美軍6個師、大英國協軍1個師、南韓軍6個師,共13個師;在第二線部署美軍1個師、南韓軍2個師及土耳其旅,共3個師1個旅。志願軍和人民軍第一線部署志願軍8個軍、人民軍3個軍團;在第二線和東西海岸部署志願軍9個軍、人民軍3個軍團。
1951年夏秋季防禦作戰期間,志願軍部隊為了抵禦“聯合國軍”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猛烈突擊,創造了加深的防炮洞(俗稱“貓耳洞”),並逐漸發展成為馬蹄形小坑道,形成了坑道工事的雛形。這種初級坑道工事對減少傷亡,保證防禦的穩定性,起到巨大作用。志願軍總部充分肯定了這一民眾創造。秋季防禦作戰以後,志願軍司令部專門發出指示,要求各部隊在防守的各要點上都必須構築坑道工事。從1951年底開始,志願軍掀起了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的熱潮,部隊充分發揮官兵的聰明才智,克服天寒地凍、土石堅硬、工具和器材不足等困難,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保證了工事構築的順利進行。志願軍總部不斷進行總結和指導,使坑道工事逐步得到完善。1952年1月,志願軍總部指示各部隊,構築工事必須加強對接合部的火力組織。4月,提出工事構築必須嚴格做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雨、防潮、防毒(疫)、防火、防洪。4月26日~5月1日,志願軍召開各兵團和各軍參謀長會議,總結構築坑道工事的經驗,統一了對構築坑道工事的認識,強調坑道工事必須與各種野戰工事相結合,必須與防禦兵力相適應,使之成為能打(消滅敵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並統一了坑道工事的規格標準。
至1952年5月底,志願軍正面戰場第一線各軍的第一防禦地帶坑道工事以及與其相配套的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種火器掩體等野戰工事基本完成。8月底,第二防禦地帶陣地工事基本完成。朝鮮人民軍第一線部隊也完成了陣地防禦設施的構築任務。至此,志願軍和人民軍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千米的正面戰線,形成了具有20~30千米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幹、與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僅志願軍第一線6個軍即構築坑道190多千米,塹壕、交通壕650千米,各種火器掩體1.2萬多個。
1952年3月底以前,志願軍陣地尚不鞏固,各部隊在積極構築工事的同時,主要作戰行動是擊退“聯合國軍”小規模的進攻和小分隊的偵察、襲擾,並組織連以下分隊,採取伏擊、反伏擊、偷襲等戰術手段,主動打擊敵人,掩護坑道工事的構築。當坑道工事具有一定規模後,志願軍總部於3月發出指示,要求志願軍“採取積極手段,鞏固現陣地,不放過任何有利戰機,殲擊運動的、暴露的敵人,相機擠地方”,奪取敵突出的前沿陣地。從4月起,志願軍第一線部隊開始有組織、有計畫地擠占雙方的中間地帶和攻取“聯合國軍”突出的個別連、排支撐點。至5月,隨著志願軍陣地日益鞏固,這種作戰行動在全線普遍展開。
6月,志願軍召開兵團幹部會議,確定由以前所進行的帶運動性的積極防禦,發展為帶堅守性的積極防禦。同時指出,積極防禦的內容還包括在戰術上採取積極活動的方針,不放過一切有利戰機,不斷地主動地襲擊敵人,擠占敵人地方,或選擇敵軍第一線防禦弱點實施強攻,成排成連成營地殲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使敵經常處於防我進攻的被動地位。此後,志願軍部隊作戰行動更趨活躍,不斷擠占中間地帶,發起攻取“聯合國軍”前沿支撐點戰鬥,逐步將鬥爭的焦點推向“聯合國軍”方面。“聯合國軍”對志願軍攻擊的陣地“有失必反”,志願軍則與敵方反覆爭奪,以大量殺傷其有生力量。雙方往往在一點或數點上,陸續投入較多兵力、兵器,展開激烈的陣地爭奪戰。其中,石峴洞北山、座首洞東南無名高地、雙嶺洞以西無名高地、上浦防東山、190.8高地、官垈里西無名高地等地的爭奪,尤為激烈。第39軍部隊和第12軍部隊,在190.8高地和官垈里西無名高地,分別創造了堅守坑道5晝夜和10晝夜的範例。志願軍在陣地爭奪戰中,大量地殺傷了“聯合國軍”和南韓軍的有生力量。
在鞏固陣地鬥爭中,志願軍和人民軍第一線部隊還積極開展了狙擊活動,也稱冷槍冷炮活動。即選擇優秀射手組成狙擊組,以單槍、單炮、單輛坦克遊動的方式,經常變換陣地,消滅“聯合國軍”陣地上暴露的目標。狙擊活動有效地打擊和殺傷了敵軍,據不完全統計,僅5~8月即斃傷“聯合國軍”1.3萬餘人,有效地限制了“聯合國軍”晝間在其基本陣地上的活動。
1951年12月~1952年8月,志願軍和人民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斃傷俘敵11.7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8.7萬餘人),占領了外谷南山、159高地、庫藏洞東山、116.9高地、榆峴北山、新村南山、官垈里西山等地,把敵我中間地帶和敵之部分警戒陣地、突出的支撐點變成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前沿陣地,從而改善了防禦態勢。同時,以坑道工事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的形成,使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陣地空前鞏固,面對現代化裝備之敵,不僅可以依託堅固陣地進行堅守防禦作戰,而且可以進行陣地攻堅作戰。戰場主動權逐漸轉入志願軍和人民軍之手,並取得了依託坑道進行攻防戰鬥的作戰經驗,為而後進行較大規模陣地攻防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期間作戰中,志願軍傷亡3.01萬人。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