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新聞

抗日新聞

《抗日新聞》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瓊崖特委的機關報。1939年3月在特委駐地瓊山縣樹德鄉創辦,為4開4版油印周報,也曾出5日刊、3日刊。創辦初期,由當時的中共瓊崖特委書記李明(即林李明)直接領導,特委領導人馮白駒、王白倫等也十分關心、支持報紙的出版。特委常委兼宣傳部長黃魂是《抗日新聞》首任主編,特委宣傳部長陳健、李雨楓,還有李英敏、陳說曾先後主持《抗日新聞》的編輯出版工作,符榮鼎曾擔任短期的行政管理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日新聞
  • 年代:1939年3月
  • 地點:特委駐地瓊山縣樹德鄉
  • 規格:4開4版油印周報
內容發行,辦報情況,辦報人員,

內容發行

《抗日新聞》高舉團結抗日的旗幟,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動員全島各階層人民、海外僑胞投入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大造輿論,是響徹瓊崖的抗戰號角。《抗日新聞》的出版深受瓊島軍民的歡迎,各抗日根據地、游擊區軍民都把“抗新”當作中共瓊崖特委的代稱。
《抗日新聞》內容有社論或時評、國際國內時事、本島新聞、副刊等。有關政策性的重要文章和評論,均由中共瓊崖特委領導撰寫或審定。國際、國內新聞通過電台接收新華社、國民黨中央社的電訊,並從湛江、香港等地傳進的報紙中摘編,本島新聞由各級黨組織、獨立總隊各部隊和民眾團體提供。
《抗日新聞》開始每期印500份左右,曾一度增加到2000份左右。報紙通過交通站免費發行至備抗日根據地、游擊區的縣、區、鄉黨組織、民主政權、民眾團體和部隊基層。

辦報情況

1.擊退反共逆流的宣傳報導
1940年初,中共瓊崖特委遵照黨中央關於建立長期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由瓊山縣三區向瓊、澄、臨三縣交界的美合地區遷移,建立美合抗日根據地。《抗日新聞》隨特委、總隊部遷至美合出版。這一時期,《抗日新聞》主要是聯繫瓊崖鬥爭實際,宣傳黨中央提出的“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 的基本方針;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報導獨立總隊在敵後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抗擊日軍的勝利訊息(如偷襲永興據點、羅板鋪伏擊戰、那大圍攻戰等);報導美合根據地的建設、瓊崖抗日公學的創辦;報導各游擊區人民民眾開展各種抗日活動,發展抗日民眾組織,踴躍參軍等。
1940年8月,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團長符克和瓊山縣參議員韋義光(中共黨員),前往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部慰問部隊、商討抗日,競遭守備副司令吳道南秘密殺害,造成駭人聽聞的“符韋慘案”。《抗日新聞》對“符韋事件”作了揭露性報導,並發表評論,譴責國民黨反共頑固派製造磨擦,破壞團結抗日的逆行,呼籲全瓊軍民、海外僑胞增強團結,一致抗日。
1940年11月16日,文昌縣6000多民眾,於寶芳鄉排溝坡隆重集會,慶祝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共產黨員詹鏞當選縣長。《抗日新聞》詳盡報導大會盛況,祝賀全瓊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的誕生,宣傳中共關於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政策,推動全瓊民主政權建設。
1940年12月15日,瓊崖國民黨反共頑固派、保全團長李春濃,率保全部隊及各縣反動游擊隊3000餘人,進攻並占領美合抗日根據地。《抗日新聞》編輯部隨特委機關於美合附近山林中與頑軍周旋一個多月,報紙暫停出版。1941年1月,《抗日新聞》隨特委重返瓊文老根據地,恢復出版。
《抗日新聞》恢復出版後,立即公布“美合事變” 真相,揭露國民黨反共頑固派侵犯抗日根據地,搶掠戮殺根據地人民,企圖挑起內戰,破壞團結抗日的罪行,同時刊登特委、獨立總隊《致瓊崖父老紳士書》、《告瓊崖國民黨官兵書》,申明堅持團結抗日的嚴正立場,號召全瓊軍民制止內戰,打退反共逆流。
其時,李春濃一方面率領頑軍配合日軍進犯瓊文根據地,一方面又聲稱要與中共談判。特委遵照黨中央指示,一方面對進犯根據地的頑軍予以迎頭打擊,一方面派代表與李春濃談判。李春濃提出要“中共退出瓊山根據地”為談判條件,被堅決拒絕,李春濃遂殺害中共談判代表林躍族。《抗日新聞》根據特委指示,立即開展宣傳攻勢,配合反擊反共逆流的鬥爭。1942年1月17日,獨立總隊於瓊山縣三江鄉斗門村包圍李春濃率領的保全第七、第六團部分頑軍,李春濃被擊斃。《抗日新聞》對這一振奮民心軍心的訊息,作了突出的報導,並連續報導獨立總隊在瓊文地區英勇頑強地抗擊日頑兩面夾攻所取得的大小勝利,報導瓊文根據地以外各游擊區人民民眾反對瓊崖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逆流的各項鬥爭,報導獨立總隊備部隊在全瓊各地積極開展敵後作戰,支援瓊文老區鬥爭。1942年1月下旬,獨立總隊集中優勢兵力,於瓊山縣鹹來鄉大水村圍困頑軍900餘人,經5晝夜激戰,給頑軍以沉重打擊。此次戰鬥,引起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內部互相傾軋,一批反共頭目被撤職或調離,瓊崖反共高潮基本上被擊退。《抗日新聞》對大水之戰的勝利及其重要意義作了充分報導。
1941年11月10日,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於瓊山縣樹德鄉成立,馮白駒當選政府主席。《抗日新聞》發表祝賀文章和大會報導。並陸續發表東北區民主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法令,如《施政綱領》、《暫行土地條例》、《婚姻條倒》、《基層組織條例》、《民主選舉條例》、《救國公糧徵收法》、《危害抗戰緊急治罪法》等。《抗日新聞》這一時期還相繼報導瓊山、瓊東、澄邁、臨高、樂會、萬寧、昌江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訊息,以及這些縣的各級青抗會、婦救會、兒童團積極發展組織,開展各種抗日活動的情況。
1941年6月,國民黨頑軍進犯特委、獨立總隊部駐地瓊山縣樹德鄉山田村,特委和總隊部機關撤離時損失了聯絡電台(僅保存新聞電台抄收新聞)。從此,特委與黨中央、上級黨組織中斷了電訊聯絡,這給瓊崖抗戰和辦報造成巨大困難。
2.粉碎日軍“蠶食”“掃蕩”的宣傳報導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瓊日軍加緊了對瓊崖抗日根據地的“掃蕩”,以配合其政治上向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的誘降。1942 年9月,中共瓊崖特委召開第九次擴大會議(以下簡稱“九擴”),通過總結經驗,分析形勢,提出“一切為著反攻”的戰鬥號召,並通過《抗日新聞》發表了《中共瓊崖特委第九次擴大會議宣言》、《告全體同志和獨立總隊將士書》、《致王毅、邱岳宋二先生及全體國民黨同志書》,號召全瓊軍民、愛國人士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粉碎日軍更加瘋狂的“蠶食”、“掃蕩”,度過瓊崖抗戰最艱苦的時期,爭取抗戰最後勝利。《抗日新聞》於1942年10月6日也發表了題為《一切為著反攻》的社論,貫徹特委“九擴”精神。
“九擴”之後不久,日本侵略者調集重兵,出動空軍,再次向瓊文抗日根據地發起瘋狂的“掃蕩”,並把樹德、鹹來、道崇、蘇尋三、南陽、大昌等中心地區劃為“無人區”,實行狂轟濫炸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肆意殘殺根據地民眾。《抗日新聞》根據“九擴” 精神和特委多次反“蠶食”鬥爭指示精神,在宣傳報導上突出如下重點:一是報導各抗日根據地、游擊區人民回響特委號召,掀起參軍參戰熱潮,報紙副刊連續刊登妻送夫、母送子、妹送兄參軍的動人故事,“送郎送到後排坡”的山歌到處傳唱;二是不斷揭露日敵實行“三光” 政策、摧殘抗日根據地的滔天罪行和國民黨反共頑固派配合日軍“掃蕩”,襲擊抗日根據地的罪行;三是宣傳獨立總隊、地方武裝和人民民眾貫徹“堅持內線鬥爭,挺出外線作戰”方針,給日軍的“蠶食”、“掃蕩”以堅決回擊的英雄事跡和大小戰績(如攻破日敵潭牛、錦山據點等);四是報導老區人民堅壁清野、遞送情報、肅奸懲頑,配合部隊堅持內線作戰的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鬥爭;五是報導外線各縣廣大軍民主動打擊敵人,支持內線反“掃蕩”的鬥爭等。
“九擴”之後,為了有利於反“蠶食”鬥爭,《抗日新聞> 編輯部轉移到文昌縣昌灑一帶,在民眾掩護下堅持出報,而後又奉令隨特委機關輾轉於內洞山、六芹山等抗日根據地。這一時期,由於戰鬥頻繁,行蹤不定,交通不暢,信息不靈,特別是由於敵人的重重封鎖,紙張、油墨供應遇到極大困難,故《抗日新聞》的出版無法定期,版面縮小,印數也大為減少。
至1944年初,無論是內線或外線,老區或新區,反“蠶食”、“掃蕩”的鬥爭都不斷取得勝利,抗日部隊、游擊區、根據地都有了很大發展,抗日民主政權、民眾團體得到加強和壯大,《抗日新聞》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出報,不斷地向全瓊軍民報導這種好形勢,闡述瓊崖特委戰略決策的正確性,進一步鼓舞軍民鬥志,增強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信心。
1944年,延安整風檔案傳到海南,《抗日新聞》配合瓊崖黨組織開展整風學習,著重介紹中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持學習馬列的經驗(如董必武長征中堅持學習《共產黨宣言》等);介紹國內各抗日根據地聯繫實際學習整風檔案的經驗等。
3.反攻和迎接抗日勝利的宣傳報導
日軍侵占海口後,瓊崖國民黨軍隊一直盤據於五指山區白沙一帶,對當地黎、苗族同胞施行摧殘和壓迫。1943年8月,白沙黎族人民奮起反抗,爆發“白沙起義”,國民黨調兵鎮壓,起義失敗。黎族首領王國興派人來到六芹山根據地找共產黨,訴說國民黨的暴行。《抗日新聞》遵照特委指示,報導“白沙起義”,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壓迫少數民族的罪行,滿腔熱情地宣傳黎族人民的抗暴鬥爭;同時報導中共抗日部隊挺進白沙,驅逐頑敵,建立白沙縣臨時抗日民主政府(王國興當縣長),開闢白沙中心根據地等項工作取得的成就。
1945年初,《抗日新聞》編輯部隨特委移駐白沙。此時,國際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反攻階段,蘇聯紅軍直搗希特勒老巢,宣布對日宣戰;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屢遭失敗;在國內戰場上,中共領導的抗日軍民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狠狠打擊日偽軍,各根據地捷報頻傳。《抗日新聞》抓住時機,大力宣傳國際國內鬥爭的大好形勢;同時,大力報導瓊崖抗日根據地為準備反攻掀起的民眾性“一彈獻捐運動”,報導為迎接盟軍登入作戰而發起的參軍熱潮,報導對國民黨愛國官兵和地方開明紳士加強團結工作,報導對日敵營壘的策反、勸降、瓦解的宣傳攻勢,報導獨立縱隊和各縣地方武裝加強擴軍,打擊反民主勢力,鞏固民主政權,為奪取抗日最後勝利做好反攻準備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抗日新聞》隨特委移駐儋縣南豐。此時,《抗日新聞》著重宣傳報導在我開展強大的宣傳攻勢下,侵瓊日軍紛紛撤離小據點,龜縮於大據點,獨立縱隊開展新的軍事行動,解放、接管大批小墟鎮和日偽據點,擴大解放區,以及各抗日根據地人民紛紛開祝捷大會,開展擁軍慰勞活動等。
1945年10月,《抗日新聞》奉命改名為《新民主報》繼續出版,踏上新的戰鬥歷程。
4.敵後辦報的艱苦生活
堅持敵後辦報,環境極為險惡,辦報人員歷盡艱辛,用生命和血汗譜寫瓊崖辦報史上光輝的一頁。
在美合根據地,有的辦報人員患上瘧疾, “打擺子” 時,身上披著一條毯子,帶病堅持工作。“美合事變”後,編輯部隨特委機關與頑軍周旋於美合山林中,經常斷糧,有時一天只能吃上一個小飯糰。編輯朱旦就這樣被瘧病和飢餓奪去了生命。報社在反“掃蕩”中移駐內洞山老根據地時,由於周圍村莊經受敵人多次摧殘,民眾幾乎逃光,不僅糧食接濟困難,而且住無房屋。辦報人員自己動手蓋茅舍棲身,自蓋的茅舍既窄小,又漏雨,大家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辦報。1944年報社移駐白沙時,遇上民族山區無菜吃的困難,搖筆桿的辦報人也拿起鋤頭,每人開墾一片園地,種瓜菜種紅薯,靠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條件。
辦油印報,謄寫、印刷人員都是無名英雄。他(她)們不僅要刻苦學習,熟練地掌握刻寫蠟紙和油印技術,使印出的報紙像鉛印一樣清晰、美觀,而且要千方百計克服由於敵人經濟封鎖而造成的重重困難。在反“蠶食”、反“掃蕩”最艱難的時期,外援斷絕,紙張、油墨的供應無法解決,印刷人員想辦法用農村染衣用的青靛製作土油墨,發動民眾采剝樹皮造土紙,維持報紙的出版。在印報中,他們對每一張紙、每一滴油墨,都精打細算地使用。刻字員把鋼板、鋼筆、蠟紙隨身攜帶,不分晝夜,經常通宵達旦地守著小煤油燈工作。遇上敵人襲擊,大家都冒著生命危險,確保印刷物資的安全轉移。

辦報人員

《抗日新聞》創辦初期只有朱旦、李雨楓兩名編輯,在堅持6年多敵後辦報中,隊伍逐步擴大。歷任主編(主持人) 黃魂、陳健、李雨楓、李英敏、陳說,先後參加辦報工作編輯人員:朱旦、周岱、王昌盛、黃荔容、詹鏞、陳克攻、大梁、周朝博、蔡白雲、陳梧琴、鐘淑珍(即鐘建華)、陳平等;
謄寫印刷人員:吳任江、吳炬、王廷俊、趙德星、楊英、陳秀英、王玉英等;
後勤(發行)管理人員:陳伯周;
電台負責人:符集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