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第八戰區是指1938年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
第八戰區所轄範圍為甘肅、寧夏、青海、內蒙一帶,司令部在蘭州,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朱紹良副司令長官,並在1945年9月13日制定的受降計畫中,劃分為受降區之一,接受日軍投降繳械。其在1942年後,由於失去戰區領土,辦公地點遷重慶市九龍坡區綠瓦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日戰爭第八戰區
- 設立時間:1938年
- 司令長官:蔣中正、朱紹良
- 作戰地區:甘肅,寧夏等地
抗日戰爭第八戰區是指1938年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
第八戰區所轄範圍為甘肅、寧夏、青海、內蒙一帶,司令部在蘭州,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朱紹良副司令長官,並在1945年9月13日制定的受降計畫中,劃分為受降區之一,接受日軍投降繳械。其在1942年後,由於失去戰區領土,辦公地點遷重慶市九龍坡區綠瓦樓。
抗日戰爭第八戰區是指1938年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第八戰區所轄範圍為甘肅、寧夏、青海、內蒙一...
抗日戰爭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所規劃的軍事部署戰區劃分。以國民革命軍為主體所劃分的各戰區,最初所轄範圍...
抗日戰爭第七戰區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第七戰區先後成立過兩次。...
抗日戰爭爆發後,始行劃分戰區。1937年8月,國民政府設定五個戰區。同年9月成立第六戰區,馮玉祥任司令官。1938年11月,國民政府再次重新劃分戰區。1944年底後,第一...
抗日戰爭第六戰區,是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因應戰爭形勢,與日軍作戰戰區之一。1937年9月第六戰區首次設立,實際未能正式組建。1939年設立不久,便歸入...
中國第八集團軍,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陸軍兵團級戰鬥單位之一。1937年8月中旬奉令組建,首任集團軍總司令為張發奎,下轄陸軍第六十九軍的第五十五師、五十七師、...
抗日戰爭第四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四戰區所轄範圍為廣東及...
本文所說的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第一戰區抽出第一軍團、第十四軍團、第三軍、第三十八軍等部,轉用於娘子關占領...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
抗日戰爭第三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三戰區所轄範圍為江蘇及...
1937年抗戰爆發後,主動申請到第八戰區蘭州空軍訓練中心任俄語傳譯,直至抗戰結束。 1949年年底,應聘去浙江大學任教俄語,後隨浙江省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到浙江師範學院...
抗日戰爭第二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的軍事部署劃分,是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二戰區所轄範圍為山西...
抗日戰爭第五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軍事部署劃分,為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最初第五戰區所轄範圍為山東...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1926年6月,由湘軍第四師與葉琪旅改編成立;從北伐戰爭到解放戰爭中期間,在曾先後組成五次:1926年、1931年、1937年、1938年、1941年。數次...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場是同盟國在亞洲地面作戰的主要戰場,中國抗日軍隊在八年對日作戰中,殲滅、消耗及牽制了日本法西斯的絕大部分...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
《中國八年抗日戰爭日程紀要》是200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秀勤。本書的編寫,本著忠實歷史的原則,以年為章,以月為節,以日為目,逐日記述抗日戰場...
萬家嶺大捷,是抗日戰爭初期的三大勝利之一(另兩個是平型關大捷、台兒莊大捷)。...當發現106師團孤軍深入之後,薛岳認為機會難得,隨即給武漢軍委會和9戰區司令部發電...
洛八辦里的八路軍軍旗 抗日戰爭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為廣東地方軍閥部隊(...由中國共產黨倡議創建並實際領導的屬第 2戰區晉綏軍建制的山西新軍(含山西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