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效應的突觸可塑性調控的神經動力學機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賈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抑鬱效應的突觸可塑性調控的神經動力學機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賈冰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研究實際生物醫學問題已經成為神經動力學的發展趨勢。目前,精神疾病的臨床診斷是基於臨床症狀的主觀量表評估,尚沒有實現對神經系統異常活動的本質和規律認識基礎上的特徵量化。抑鬱症是一類常見的精神疾病,功能影像學結合認知神經生物學研究給出了抑鬱症相關的客觀指征。然而,迄今為止的抗抑鬱藥存在起效慢、完全緩解率低等問題。最近,氯胺酮引起的一種起效快且穩定的新型抗抑鬱效應得到證實。本申請項目擬從神經環路、神經元網路和突觸可塑性等不同層次,研究這一新型效應的生物學基礎及神經動力學機制。通過採集起效前後功能腦成像數據、分析神經環路功能連線特徵,記錄分析氯胺酮作用前後特異性腦區突觸可塑性變化、神經元網路時空行為,以及建立包括興奮-抑制突觸傳遞、由錐體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構成的皮層神經元網路模型,計算複雜時空動力學行為,實驗結合模型研究獲得新型抗抑鬱效應的神經動力學機制及相關的生物學客觀指征,並探討其套用前景。
結題摘要
通過對抑鬱症患者和正常對照人群的腦功能成像數據進行分析,獲得了與抑鬱症特異性相關的神經環路/腦功能網路,包括與獎賞功能相關的內眶額葉皮層,與記憶相關的海馬旁回和內顳葉部位,和與懲罰相關的外眶額葉皮質,提示獎賞相關的記憶功能與抑鬱症的相關;實驗結合理論模型,研究了神經元放電的轉遷規律和信息編碼特性,以及抑制性突觸調控神經電活動的動力學機制:不只是壓制放電而有可能促進放電;構建包含興奮-抑制突觸傳遞和錐體及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網路,揭示了神經元興奮性改變、去抑制可以調控網路時空動力學行為轉遷和生理/病理功能的變化。研究結果從實驗結合理論的角度,揭示了抑鬱症的環路/腦網路、神經元網路、神經元和突觸層次的動力學特徵和可能的機制,為認識氯胺酮等藥物對抑鬱症的調控作用和機制奠定了基礎,也提供了抑鬱症的潛在的客觀診斷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