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位置
江西上饒市信州區解放路與贛東北大道交叉路口往西約50米
歷史沿革
1942年6月日寇入侵上饒,正值信江河端午漲水,下浮橋因戰亂和水患被毀,兩岸交通一度中斷。當時為了戰事和兩岸人民生活的需要修造了一座簡易的公路橋。重新搭建起來的下浮橋移到汪家園渡口的位置(因那時汪家園人進城是擺渡的,故此地稱為"渡口")。
1949年5月3日上饒解放。這年冬天,上饒專員公署接到華東軍區轉來的中共中央電令:為了暢通浙贛閩三省交通運輸,支援解放台灣,限期建造上饒到閩北邊境的信江橋
1950年信江鐵橋建成通車,鐵橋的欄桿是鋼鐵結構,橋面是厚實的枕木。橋寬約4米,分為行車道和人行道。行車道是單行的,當時也沒有紅綠交通燈裝置,橋兩頭派人發通行信號,北岸的車過完了,再讓南岸的車上橋通行。橋的兩側是人行道,右道去水南,左道來城區,不得逆行,到了1978年10月1日,與信江鐵橋平行的信江大橋建成通車。這座走過風風雨雨半個多世紀的信江鐵橋宣告退役,直到1982年10月被命名為步行橋
抗日戰爭時期,作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所在地的上饒,抗日烽煙四起。那時浙贛線鐵路橫貫上饒古城,因區位戰略的需要,1935年上饒火車站建成,運兵載貨發揮著鐵路交通大動脈的作用。上饒作為交通命脈戰略要地,引起日軍的覬覦。在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守土上饒,保衛浙贛線"的抗戰浪潮中,上饒地方政府在1941年以"抗建路"命名來顯示上饒人民抗日救國的
民族氣節 抗戰時期的抗建路很窄,路寬不足10米,沙土路面,街道兩邊是清一色的民居。中街分為三節:南端花紅巷,中端牌樓底,北端天津街。現在天津街的地名尚在,花紅巷和橫跨街道的大牌樓己不復存在了
新中國成立後,仍沿襲抗建路的地名。進駐最早的是上饒市郵電局,開始在馬家弄辦公,後來設在抗建路南端的信江河畔。其次是上饒市人民銀行也在信江橋頭。而十字街頭的商店更是雲集於此,有上饒市最大的文化體育用品商店,五交化商店,百貨商場,信江儲蓄所,王潤興萊館,人民照相館,布店,鐘錶修理店鋪,南雜百貨,土產廣貨……
1959年上饒第一條柏油路在抗建路鋪築,標誌著抗建路是上饒主要的幹道。在那個年代,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
人民公社)在上饒飄揚。上饒市氣象台和上饒市廣播站也入駐抗建路,整個上饒地區的天氣預報和播音都從這裡發出
抗建路還有兩所學校,道塘街國小和抗建路國小。道塘街國小是1934年辦的,因此地原是撫州會館所在地,那時也叫撫州國小,現在改名為
上饒市第五國小,距今已有八十多年校史了。遺憾的是抗建路國小已不復存在了,這所位於天津街小巷深處的國小,曾經也培育了不少上饒的人才
1966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抗建路曾一度改稱反帝路,抗建路中心的十字街頭(現銅錢地雕處)豎起了高大的毛主席雕像,周邊大字報,傳單,演講辨論沿抗建路兩側鋪開,人們胸前都佩戴著毛主席像章
相關地點
2002年春節, 抗建路改造成步行街, 抗建路經歷了八十多年的滄桑, 見證了歷史。 其意義不僅僅是一條路, 而是一本厚重的史書, 因為路只是承載著上饒人走過的腳跡, 而書卻是記載著上饒人漫長而又忘卻不了的回憶 ,使經過了歷史滄桑的抗建路煥發了青春, 一條暫新的抗建路展現在人們眼前
現在的上饒市抗建路步行街是一個最繁華的購物中心,在步行街數百家店鋪經營各類品牌都能找到,無論服裝類,家電類,珠寶類等有十餘萬種之多,步行街經營的這些商家都坦誠面對消費者,正因如此,這條街市變得更加時尚,品牌更加集中,更多的消費者與商家對抗建路步行街的情感更加積熱,兩次使步行街"榮膺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稱號,
上饒市抗建路步行街已經是上饒城市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