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建堂

抗建堂

抗戰時期,陪都重慶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大後方戲劇運動中心,文藝名流薈萃,當時的中華劇藝社、中國萬歲劇團、中電劇社、中國藝術劇社、中央青年劇社等五大劇團紛紛遷來重慶,其它還有孩子劇團、怒吼劇社、中國業餘劇社等機構都在抗建堂排演劇目。

“抗建堂”落成之後,從1941年4月起到抗戰勝利,中國話劇史上的諸多著名的經典劇目,如《清宮外史》、《芳草天涯》、《棠棣之花》、《虎符》、《風雪夜歸人》、《重慶屋檐下》、《屈原》、《蛻變》等都是在抗建堂成功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建堂
  •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中山一路181號
  • 建成時間:1940年
  • 被譽為:“中國話劇的聖殿
歷史和功績,發展近況,

歷史和功績

1941年擴建,是專供演映抗戰戲劇電影的著名劇場。
1940年抗建堂揭幕海報,林森題名1940年抗建堂揭幕海報,林森題名
抗日戰爭時期,陪都重慶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大後方戲劇運動中心,文藝名流薈萃,當時的中華劇藝社、中國萬歲劇團、中電劇社、中國藝術劇社、中央青年劇社等五大劇團紛紛遷來重慶,其它還有孩子劇團、怒吼劇社、中國業餘劇社等機構也都在抗建堂排演劇目。 一大批知名的老作家、名導演、名演員雲集重慶,如夏衍、吳祖光、張駿祥、史東山、張瑞芳、秦怡、王瑞麟、王班、田禽、朱銘仙、舒繡文等等,話劇運動在重慶形成了空前的高潮。
1940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兼任中國電影製片廠所屬的中國萬歲劇團團長後,決定新建一處話劇劇場,以解決當時重慶戲劇界名家薈萃而劇場奇缺的困難,著名導演史東山的夫人華旦妮具體負責改建。
郭沫若請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該劇場題名,由林森親筆題寫了“抗建堂”三字,取自當時最流行的口號“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抗建堂建成後,為上演進步話劇和進步文藝界集會活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抗戰時期的重慶,由於日機狂轟濫炸,每年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演出。而重慶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霧季,這期間,因經常大霧瀰漫,不利日機空襲,重慶文藝界遂利用此段時間,舉行大規模的盛大演出,史稱“霧季公演”。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為重慶首屆“霧季公演”。此後,到1945年,重慶“霧季公演”在日機轟炸的間隙中堅持了4屆。“霧季公演”創造了重慶話劇運動,抗建堂建成後,為上演進步話劇和進步文藝界集會活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也是中國話劇史的黃金時代。
郭沫若、曹禺等一大批文化人曾在抗建堂宣傳抗日救亡,中國萬歲劇團、中央青年劇社、中華劇藝社等著名話劇團體及舒秀文、張瑞芳、秦怡名角先後在抗建堂演出,郭沫若《棠棣之花》、《虎符》、《屈原》,曹禺《北京人》、《雷雨》,吳祖光《牛郎織女》等經典話劇的上演讓抗建堂成為中國話劇的聖殿。

發展近況

1949年12月25日成立於抗建堂的重慶市話劇團,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文藝大隊為基礎,由戲劇專科學校、孩子劇團和中華劇藝社等單位人員組成而成立。1950年代初期,抗建堂劇場改名為紅旗劇場。1957年,該團改組為市話劇團。作為20世紀50年代全國十大著名劇團之一,重慶話劇團的歷史甚至比著名的北京人藝更早。1986年,紅旗劇場恢復原名抗建堂,劇場改名為抗建堂俱樂部,劇場內部則改建成舞池,舊貌無存。1987年1月23日,重慶市將抗建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重慶市話劇團所在地。21世紀初這裡除了話劇,也開始有了美術展覽,展出了華君武題名的《朱宣鹹從藝五十五年畫展》(2000年9月),《蘇葆楨中國畫展》(2000年10月)等很有影響力的美術展覽。同時在這裡,重慶市話劇團更推出了如三峽移民題材《沙洲坪》(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公安英雄題材《蘆振龍》、謳歌執政為民的《鄭培民》,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排演的《桃花滿天紅》(獲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獎),2007年《桃花滿天紅》榮獲文化部紀念中國話劇誕辰100周年暨第五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二等獎,並榮立市政府頒發的二等功。2005年,重慶市話劇團增掛了“重慶兒童藝術劇團”的牌子,成為中國西部首家省級兒童藝術劇團,重慶市800萬青少年兒童有了自己的專業藝術劇團。重慶兒童藝術劇團已排演了《兔子和槍》、《白雪公主》、《三隻小豬》、《小蘿蔔頭》等兒童劇奉獻給小觀眾,並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這些都令抗建堂這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很具文化價值的場所更加煥發了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