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部西漢
抗擊匈奴的戰爭史,是一段悲壯宏偉的衛國戰爭史詩,從 公元前123年馬宜山誘敵戰開始,到後來元帝時代昭君出塞,匈奴歸附,漢匈戰爭整整打了九十年。中華民族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最後勝利。這是一段段也許使我們盪氣迴腸的歷史.包括著我們的光榮,理想和血淚相連的感動.
他們來自不同的時代,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這卻不是我們應當牢記他們的原因,重要的是 ,他們在最需要的時刻選擇了戰鬥,在最危難的時刻選擇了拼殺與死亡.他們之中的少數人成為我們今天依然念念不忘的英雄,但是更多的人卻長眠在蹉跎歲月的深處,而他們的驕傲與苦難,縱然經過了千百年歲月的洗禮,卻仍然在今天人的心中,激盪起無比壯闊的波瀾. 而那些抗匈名將們,更有多少我們今天應該記取的名字。
成員介紹
1,晁錯
把他歸為抗匈名將也許有些過分,因為他畢竟是個文官。況且晁錯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忍辱負重,忍受匈奴欺壓的時代。但是談到漢匈戰爭,這個人一定要首先提出來的,因為正是他力派眾議所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改革,才最終使漢軍在戰鬥力和裝備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最終完成了反擊匈奴的壯舉。
晁錯對漢朝軍隊建設的貢獻有兩點,第一是軍事制度上,第二則是在騎兵建設上。
在軍事制度上,晁錯可以說是中國軍事“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第一人,與堅持黃老學說,苟安和平的眾多守舊大臣不同,晁錯體現了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他在天下承平的文帝時代就上書皇帝,坦言漢匈必有一戰。整頓軍備為當務之急,並力薦名將周亞夫。此外,在軍隊改革上,他提出了許多建設性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漢朝中央軍由義務兵改為職業兵。他深知,以中原農民為主組成的漢軍,若要與以馬為家的匈奴騎兵抗衡,非職業兵無法提高戰鬥力。在他的力主下,漢朝建立了完備的職業兵制度,精選邊地農家子弟為兵,以20年為服役期,世襲服役。並賜予優厚待遇。這樣就在國內建立許多了許多以農民家庭為主的世家服役兵家族。這些被挑選為世家兵的家族,他們長年生活在邊境地區,對匈奴騎兵的戰術風格非常熟悉,而且多數家庭與匈奴有血海深仇,求戰意識極強!而根據世家兵的條例,其家中孩子自小就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並以反擊匈奴為終生信條。以殺敵立功為榮譽。而且每年各世家兵都要舉行大比武,成績差者被淘汰,成績好者則受到賞賜。這就使漢朝建立了一支全新的擁有超強戰鬥力的常備軍。我們可以看到,漢朝軍隊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備國家軍隊性質的部隊,無論誰帶兵都可以保持超強的戰鬥力。這與後來宋朝的岳家軍和明朝的戚家軍等帶私家軍性質的武裝形成了本質區別。即使是西漢後期朝政腐敗,軍隊依然保持了超強的戰鬥力,這一切,都是漢朝軍事制度的保證。
晁錯的另一個貢獻是在騎兵建設上,草原決戰,騎兵是主要決勝手段,漢朝騎兵弱於匈奴,主要原因有三,即馬匹少,戰鬥力低,戰術觀念落後。職業兵制度可以解決戰鬥力問題,但馬匹與戰術觀念問題卻要有新的政策來解決。在晁錯的主張下,漢文帝下詔實行馬政,鼓勵民間養馬,使漢軍擁有了充足的馬匹資源。但是,漢朝馬種與匈奴的差異卻嚴重製約了漢朝騎兵的發展,為此,晁錯提出建議,漢朝政府每年用大量的金錢招募匈奴牧民南遷長城屯墾,漢朝政府賜予大量的土地和金錢,條件是他們為漢朝訓練騎兵。同時運用種種渠道從匈奴購買戰馬。不要小看這一方略,這一方略對於一直自稱天朝的大漢政府來講,要接受下來需要多大的勇氣。但這一方略的實施可以說給了漢軍以天翻地覆的變化,漢軍從此在戰略觀念以及作戰方式上都有了一次洗腦式的更新,其戰鬥力則是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後來晁錯雖然蒙冤被害,但他的這套思維卻被繼承下來,從而為漢軍的壯大奠定了基礎。
也正是在以晁錯為首的一批漢朝戰略家的努力下,漢朝建立了可以與匈奴抗衡的強大騎兵部隊,從而為漢朝反擊匈奴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李廣
李廣可以說是漢朝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和悲劇命運的將領,他的才華和遭遇,至今還讓人唏噓不已。
李廣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文帝時代信任老臣,李廣正值少年郎,景帝時代重文輕武,李廣卻是武中將,武帝時代偏愛青年將領,李廣卻已經白髮蒼蒼。由於官職卑微,李廣一直戍守在抗擊匈奴最前線上。文帝景帝時代,他屢次與匈奴發生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他的作戰經驗也為漢朝提供了寶貴的財富。而他的威名也為匈奴膽寒。後來漢匈開戰,匈奴幾乎都是把精銳部隊投入到李廣所在部隊,這也是李廣對匈奴戰績不佳的一個客觀原因。但是,在西漢前期,正是由於以李廣為代表的一代軍人的奮勇作戰,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們不敢過分南下侵擾,為漢朝反擊匈奴的準備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與漢朝其他將領不同,李廣可以說是一個匈奴化了的漢朝將領,他的帶兵特色和作戰方略都有很強的匈奴特色,比如軍令寬延,逐水草而居。作戰勇猛,精於騎射,但缺少了漢朝軍隊所特有的紀律性和整體性特色。而漢軍對匈奴的優勢,正在於嚴格的紀律性和協同作戰能力。這正是李廣之所以無法在對匈奴作戰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別人長處的同時,卻屏棄了自我的優點,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李廣戰史中最精彩的戰例有兩次,一次是公元前127年的出擊戰,一次是兩年後的河西會戰,第一次,他率一萬大軍被匈奴單于三萬主力合圍,幾乎全軍覆沒,卻也使匈奴遭受了同樣的殺傷,並使得衛青可以穿越匈奴兩路主力的空隙,直導匈奴後方。第二次,他的四千先鋒隊被右賢王四萬主力包圍,鏖戰六天,全軍只剩四百人,卻有力的配合了霍去病西出酒泉,痛擊渾邪王。從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出李廣的特點,作戰勇猛,衝擊力迅速,戰鬥力強大,卻多為以硬碰硬的打法,缺少戰術的變通,且貪功戀戰,易於本隊脫離,造成被敵人包圍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霍去病則聰明的多,在匈奴改變部署的情況下毅然改變行軍路線,直導其薄弱環節,終取得完勝。平心而論,李廣是一個優秀的將軍,但他是一個將才,而不是一個帥才。其單兵作戰能力勇猛,卻缺少通觀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說是一個好的先鋒,好的將軍,卻作不成一個好的元帥。後來漠北決戰,衛青令他從側翼出擊,從軍事角度講,並非是看輕李廣的才華,而是為了更好的發揮李廣作戰衝擊力強,運動迅速的特點,可惜天不助李廣,一場沙暴毀滅了李廣最後的機會,也使他遭受了橫刀自刎的悲慘結局。但是,作為一個將軍,他將永遠得到我們的尊重。
3,衛青
衛青之長在於料敵先機,往往能找到敵人主力作戰,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帶兵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夠發揮漢朝軍隊協同作戰的能力,漠北之戰就是戰車與騎兵相互協作的典範,此特點有效的發揮了漢軍裝備上的優勢,揚長避短,有效的打擊了單一兵種作戰的匈奴。此外,衛青作戰極為謹慎,每戰都作到部署周密。在攻打牡羊地和收復河套的戰鬥中,他幾次推遲攻擊時間,以極大的耐心等匈奴陷入合圍,漢軍形成絕對優勢時才合圍敵人。河套地區的奪取是為長安增添一道屏障,使漢武帝能在河南地建立起反擊匈奴的軍事基地。前123年的漠南之戰,衛青率十萬騎兵兩齣定襄,對此戰史書上的記載很模糊,春季第一次出塞,殺敵三千後即退回關內修整。據史家推測,漢軍這次應該是遭到匈奴伏擊,己方損失慘重,所以衛青退回關內,等待漢武帝的下一步指示。夏季,漢軍再次出塞,這次雖然斬敵1萬,但是蘇建和趙信帶領的三千人馬全軍覆滅,蘇建獨自逃回,趙信投降了匈奴,成為匈奴單于的左膀右臂。嚴格說來,漢軍這次出塞是以失敗而告終,事後武帝沒有對衛青加封。而且這兩戰漢軍損失很慘重,士兵、馬匹死了十餘萬,國庫嚴重空虛,漢武帝於這一年設立
武功爵,以補充軍需。前123年的漠南之戰說明,衛青實現是有限的運動戰,他必須依託後方支援和漢的精良裝備,並不具備與匈奴展開全面運動戰的能力,在其前幾次的做戰中獲得有限勝利根本原因是匈奴對漢由守轉攻還不適應,而中期作戰,衛青兵團遇到不可克服的問題就是,匈奴已經清楚漢庭意圖,後撤形成戰略縱深,衛青兵團不敢長驅直入,怕被匈奴穿插分割,證明衛青兵團做戰依然是改進型的陣地戰,並未形成有效的高機動運動模式,從戰略上對匈奴未形成威懾。
4,霍去病
霍去病將軍可以說是當代許多青年人崇拜的偶像,他少年得志,平步青雲,21歲就指揮了決定漢匈戰爭命運的狼居山戰役,將匈奴左、右賢王部隊幾乎趕盡殺絕。17歲從軍,與匈奴共經六次大戰,殲滅俘虜敵人累計達十六萬,是他的舅舅衛青的三倍還多,而他的英年早逝,又使得多少人扼腕長嘆。
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作戰的困難,主要因為對手情況、兵力、地理環境不了解,而且由於其機動性極高,全民皆兵,戰術素養很好,擊潰戰易,殲滅戰難。中國幾千年歷史,能夠對匈奴、突厥完成殲滅戰的人少之又少。霍去病針對匈奴的優勢和劣勢,開創了對匈奴的新戰法,而這個戰法最後殲滅了匈奴、
突厥、
蒙古等無數強大的遊牧民族。這個戰法可歸納為:長途奔襲,孤軍深入(輕輜重),利用騎兵的高度機動性,以騎對騎,殲滅對手。具體落實起來就是:首先集中力量打擊,避實就虛,突破敵人防線;在敵人退卻時窮追不捨,以插入退卻之敵的後側並實施合圍,分割並殲滅敵軍集團,一旦發現敵人準備退卻時,就立即轉入追擊,力求阻止敵軍有組織的退卻,在敵到達新的防禦地區並與從縱深開來的預備隊會合之前予以圍殲。靈活得運用
閃電戰和大縱深作戰的理念,完成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宗旨。自霍去病後,歷代名將對遊牧民族基本都採取了霍去病的戰法。包括:
竇憲、
李靖、
蘇定方、
徐達和
朱棣等人。而在霍去病之前,中國無人使用該戰法作戰。所以說霍去病堪稱名將中的千古奇才。
霍去病的
斬首行動從根本上瓦解了匈奴的社會組織關係,讓匈奴陷入混亂,這點上看,霍去病絕對是軍事戰略家
河西走廊一戰,霍去病部孤軍深入遠離後方補給,以戰養戰一舉切斷匈奴,自此匈奴一分為二,所獲戰果甚碩,一改漢軍不善野戰的弊端。他在長途奔襲的過程中,就地取兵,靈活得將俘虜轉化為自己的戰士去與匈奴作戰,說明他的治軍能力絕對不可小覷;取食於敵的方略不但大大減輕了軍需負擔,解決了自身的補給問題,而且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使匈奴的經濟遭到極大摧毀,從而使漢朝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確立了對匈奴的絕對優勢。
霍去病作戰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進攻,以猛虎下山的氣魄衝垮敵人,以最快的速度聚殲敵人。與李廣不同的是,霍去病的作戰頭腦極其清醒,他可以在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下迅速作出正確的判斷,抓住敵人最薄弱的環節給以痛擊。使匈奴在最短的時間裡遭受最慘重的損失。更值得稱道的是,霍去病作戰以打擊敵人的信心和最大程度殺傷敵人為作戰目標,並徹底摧毀敵人的生產能力和經濟能力。這種以打擊敵人精神力為目的的作戰手段,直到以進入現代化戰爭的今天依然被人沿用。
史書上對霍去病的作戰過程記錄的十分簡略,但是僅僅從這隻語片言裡,我們也足以想像戰鬥的艱苦和霍去病用兵的巧妙,第一次河西戰役,霍去病只有一萬兵馬,而渾邪王與休屠王兵馬合計不下十萬眾。霍去病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搶在敵人主力部隊集結以前迅速突進,各個擊破。使得匈奴人雖然不斷調兵遣將,其兵馬卻只能象羊羔入虎口一樣被漢軍一隻一隻吃掉。更為重要的是,此戰從精神上徹底摧毀了匈奴兵的抵抗力,使其畏懼漢軍如虎,後來第二次河西戰役,匈奴軍幾乎失去抵抗,被霍去病一路追殲屠殺,匈奴損失高達三萬兩千人。後來渾邪王歸漢,所部四萬兵馬中有親匈勢力發動叛亂,霍去病僅用一萬兵馬就將其收服,斬首叛亂者八千人,使渾邪王徹底歸降。此事件在漢匈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此後,匈奴投降漢朝者日益增多,大批匈奴牧民也南遷長城請求內附,匈奴勢力日益土崩瓦解。後來漠北會戰,霍去病一路猛進,窮追不捨,消滅匈奴七萬人,將匈奴左、右賢王部隊幾乎全滅。至此,匈奴左右賢王兩隻臂膀被徹底斬斷,只剩下匈奴單于懸孤漠北。勢力江河日下。
5,趙充國
霍去病和衛青去世了,匈奴已經是強弩之末,但是在漢朝方面,由於漢武帝的好大喜功,奢侈淫逸,使漢朝財力大為虛耗,加上漢武帝晚年昏庸,朝政日益腐敗,使得漢朝對匈奴的幾次戰爭都是勞而無功,還搭上了將才李陵。事實上,這段時間漢朝對匈奴戰績較差,不是由於匈奴已經恢復實力,而是漢朝自身的問題,比如漢武帝用人不當,長年大興土木建設消耗財力,以及政治制度日益腐化,朝廷內部派系林立等原因。這些問題並不是由於打匈奴的政策造成的,更多的是因為其內政失策的原因。今天有人以漢武帝晚期對匈奴戰爭的幾次失敗為藉口,說什麼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是造成漢朝衰落的原因,這是極端錯誤的看法。
事實上,漢武帝晚年幾次對匈奴戰爭的失敗,除了最後一次李廣利被俘全軍覆沒外,其他的兩次漢軍損失都不大,可以說是與匈奴戰成平手。最後一次還是在漢軍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漢武帝抄了李廣利的家,才導致軍心浮動,兵敗如山倒。這一時期由於朝政腐敗,馬政廢除,稅收減少。使漢軍在騎兵數量和裝備上都無法和衛青時代相比。但即使這樣,匈奴依然無法恢復其在漠南的勢力,只是疲於奔逃苟延殘喘而已。
這一時期,漢軍有一位在才能上不亞於衛青霍去病的將軍,他就是趙充國。事實上趙充國是不幸的,他比霍去病年輕3歲,卻與霍去病戰鬥在同一時代,這使得他的才華長時間被埋沒。後來李廣利二征匈奴戰役,他率三千騎兵從側翼出擊,保證了大部隊成功突圍,而自己所部兵馬卻僅餘百人,此戰他一舉成名,從此青雲直上。
在漢武帝的時代,由於李廣利的存在,趙充國一直沒有機會展示他的帥才,直到漢武帝去世,他才被委以重任,此時他卻已經白髮蒼蒼。用大器晚成來形容他並不過分。然而,趙充國卻以其謹慎的用兵態度和高超的謀略,拱衛了大漢朝的疆土。昭帝時代,匈奴勢力衰弱,漢朝的主要敵人已逐漸由漠北的匈奴人轉為河西的羌人。羌族野心勃勃,企圖取匈奴而代之,可惜,他們遇見了趙充國。三次討伐羌族的戰役,漢軍大獲全勝,成功的摧毀了羌族勢力,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全,使西域與中華連成一體。
與衛青霍去病相比,趙充國體現了他獨特的作戰特點,即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在作戰方略制定上極其謹慎,反覆斟酌,“百聞不如一見”正是他的名言。這種謹慎的態度也使他的部隊很少遭到重大傷亡。此外,與霍去病以破壞為目的的打法不同,趙充國則主要以“攻心”為上,他的部隊紀律嚴明,所過之處極少擾民,收買人心,使敵人成心歸附。作戰中善於從敵人內部進行分化瓦解,作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分化匈奴,將其分裂南北兩派的方略就是他提出的,並最終得以實現。二攻羌族之戰,面對羌族與匈奴聯合的不利局面,他使用手段挑撥二者關係,迫使匈奴坐視羌族被圍困而不救,從而各個擊破,在大軍形成合圍後,集中力量消滅羌族,對匈奴援軍則是只圍不打,先消滅羌族,再收復匈奴,終使匈奴八千騎兵歸降。匈奴人提到霍去病,是聞風喪膽,而提到趙充國,則是又敬又怕,也正是由於他的懷柔措施,漢朝鞏固了在河西地區的統治,贏得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民心。如果說衛青霍去病是開疆劈土的將領的話,趙充國則是一位真正懂得建設疆土的軍人。在戰略眼光上,他在某些地方比衛青霍去病們更高一籌。
趙充國之後還有陳湯,他的一句“犯強漢者雖遠必株”廣受稱道。他也成為了西漢與匈奴戰爭的最後終結者。不過他面對的匈奴已經是強弩之末,從戰鬥的含金量上不及上述將軍,本文就不再做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