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還是投機:資本市場的沉淪與角逐

投資還是投機:資本市場的沉淪與角逐

《投資還是投機:資本市場的沉淪與角逐》是2013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博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投資還是投機:資本市場的沉淪與角逐
  • 外文名: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Investment Vs. Speculation
  • 作者:約翰·博格 (John C.Bogle)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頁數:302頁
  • 開本:16
  • 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 譯者:宋達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143789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價值投資,套利交易孰是孰非
共同基金,指數基金孰優孰劣
老牌資管人披露資本市場不為人知的故事

資本市場的沉淪與角逐
前美國證交會主席 阿瑟·李維特、《漫步華爾街》作者 波頓·馬爾基爾、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 楊德龍 共同推薦
美國的資本市場正淪為赤裸裸的賭場。在這個市場中,無數的明星基金經理用變幻無窮的方法,在不斷上演著暴利的故事。但真正身為資管客戶的普通大眾,投資各類基金的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卻無人問津。而加劇這一局面的則是美國遠談不上成功的社保制度……約翰·博格,這位60年資本市場的見證者,年逾八旬的老牌資管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雋永的文字,為我們串聯起了這一切背後的故事。在本書中,我們能看到:兩種理念,即長期企業價值投資與短期交易套利思想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角逐。投資理念是如何一步步悲壯地走向落敗的。機構投資者是如何放棄自己對於公司治理的權力,從而背棄了資本主義的精神。美國社保制度如何將無數毫無準備的普羅大眾推向殘酷的投資市場。老牌基金公司惠靈頓幾度沉浮的壯闊詩篇。作為普通大眾,如何在紛亂的資本遊戲中保護自己的資產。

作者簡介

約翰·博格
被《財富》雜誌評為20世紀四位投資巨人之一。世界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鋒集團的創始人與董事長,這家基金公司旗下管理著超過1萬億美元的資金。博格是指數基金的締造者,正是他所創造的指數基金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投資時代。而在這些光環環繞之下的約翰·博格還有著另一面:他被人們稱為基金行業的“聖徒”,資管行業的“討厭鬼”。因為身為基金行業教父的他,年逾80歲高齡卻仍像不知疲倦的堂吉訶德一樣,在媒體上批評諷刺基金行業的弊端。他長年為工薪族投資者提供低費率、低風險、收益穩定的投資產品,由於他對小投資者的擔當與承諾,他被譽為“投資行業的良知”。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約翰·博格的文字精彩動人而循循善誘,能在複雜紛呈的事務中梳理出核心問題是他眾多出眾的天賦之一。他用簡明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呈現了金融市場中一直存在的利益衝突——投資者的利益與金融投資專家的利益。金融服務行業應當慶幸,博格只是一個犀利的見證者,而不是監管者。
——阿瑟·李維特 美國證交會前主席

博格的文字如醇香的佳釀,濃烈而不羈地感嘆長期投資文化是如何在投機的泛濫下沉淪。而對於博格的冬粉來說,他所列出的簡單投資策略會讓你們在接下來的數年間受益匪淺。
——伯頓·馬爾基爾《漫步華爾街》作者

在本書中,博格以非凡的智慧和豐富的職業經歷講述了近年來最讓人困擾的現象——短期投機將長期投資徹底擠開。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短期投機的文化泛濫成災,逐漸取代了曾主宰戰後早期的長期投資文化。這是兩個風格迥異的投資文化,它貫穿了資本市場和資本信息世界的整個發展過程。金融市場中投機的風行並不僅僅局限在個股,附著於基礎證券的高槓桿的衍生品交易量更是迅速攀升,投機氛圍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頭到尾,博格力求清楚明白地傳達一個觀念,即短期的投機行為易於導致失敗,而長期的投資才能最終成功。博格在本書最後一章提到“成功投資的十條簡單法則”,是慷慨送給投資者的成功法寶。我非常推薦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以及對金融感興趣的人士都能閱讀這本書,從中可以體會到博格的真知灼見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楊德龍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

對於那些渴望了解投資真相的投資者來說,本書會告訴他們是誰在和他們的投資收益作對,而對那些已經了解博格與其投資理念的讀者來說,本書會強化他們對市場的信念。
——《福布斯》

本書是美國共同基金行業的一曲輓歌,訴說了這一行業是如何沉淪的。而且它再次向投資者呼籲,成本在資管行業中是何其重要!
——《金融時報》

無數投資者受到了各式各樣的熱門資管經理的蠱惑,他們的看家本領就是低買高賣,而這帶來了大量的成本。以博格的話來說:“投資者不僅需要理解長期投資效益的魔法,更要理解累計交易成本的殘暴。”
——《經濟學人》

名人推薦

約翰·博格的文字精彩動人而循循善誘,能在複雜紛呈的事務中梳理出核心問題是他眾多出眾的天賦之一。他用簡明易懂的語言為讀者呈現了金融市場中一直存在的利益衝突——投資者的利益與金融投資專家的利益。金融服務行業應當慶幸,博格只是一個犀利的見證者,而不是監管者。
——阿瑟·李維特 美國證交會前主席
博格的文字如醇香的佳釀,濃烈而不羈地感嘆長期投資文化是如何在投機的泛濫下沉淪。而對於博格的冬粉來說,他所列出的簡單投資策略會讓你們在接下來的數年間受益匪淺。
——伯頓·馬爾基爾《漫步華爾街》作者
在本書中,博格以非凡的智慧和豐富的職業經歷講述了近年來最讓人困擾的現象——短期投機將長期投資徹底擠開。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短期投機的文化泛濫成災,逐漸取代了曾主宰戰後早期的長期投資文化。這是兩個風格迥異的投資文化,它貫穿了資本市場和資本信息世界的整個發展過程。金融市場中投機的風行並不僅僅局限在個股,附著於基礎證券的高槓桿的衍生品交易量更是迅速攀升,投機氛圍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頭到尾,博格力求清楚明白地傳達一個觀念,即短期的投機行為易於導致失敗,而長期的投資才能最終成功。博格在本書最後一章提到“成功投資的十條簡單法則”,是慷慨送給投資者的成功法寶。我非常推薦金融行業的專業人士以及對金融感興趣的人士都能閱讀這本書,從中可以體會到博格的真知灼見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楊德龍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

圖書目錄

序言
致謝
前言 關於本書
第1章 文化的衝突
投機的興起
高頻交易
失敗的任務
期貨及衍生品
華爾街賭場
投機如何徹底壓垮投資
降級的單位交易成本
對沖基金經理和其他的投機者
並不是沒人警告過我們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智慧
投機將會擠掉投資
修正社會契約論
關於報酬的一些想法
創造價值和詐取財富
讓投資重回平衡
建立遊戲規則
最終目標:建立受監管的資本主義制度
第2章 雙層代理和愉快的共謀
雙重代理的發展
診斷利益衝突
代理費用和管理者行為
所有權革命
頭把交椅的更迭
租客和房東
公司價值的創造
投資期和投資回報的來源
“短期主義”和操縱盈利
失敗的看門人
結論
第3章 基金的沉默:為什麼共同基金必須坦率地表達對公司治理的意見
為什麼共同基金是公司治理中的消極參與者
事情已有所改變
公開代理投票
動員機構投資者
所有權的權利和義務
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樣行事
“布丁的味道”
高管薪酬
為何發生這種情況
齒輪效應
我們需要做什麼
資本成本
改革中的少許進步
公司政治捐款
“公司民主管理的程式”
第4章 “共同”基金文化的變遷:監管能力讓位於銷售能力
行業的重大變化
成本和業績
共同基金行業的集團化
第5章 基金經理是真正的受託人嗎?關於“管理能力係數”的討論
法務部長斯皮策登場
基金投資者應轉向何方
對判斷力的挑戰
管理能力係數
狐狸在雞舍中嗎
第6章 指數基金:長期投資之堡壘的興起和來自短期投機的挑戰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指數基金的未來
第7章 美國的養老金體系:太多投機,太少投資
寫在前面的簡要說明
美國嚴重不足的國內儲蓄
七宗罪
美國養老金體系
全新的養老金計畫
我們需要做什麼
理想的退休計畫系統應該是什麼樣的
第8章 惠靈頓基金的崛起、衰落與復興:一個成於投資敗於投機的案例
引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9章 寫給投資者的十項簡單投資法則
概況
買入綜合市場指數基金
惠靈頓基金和指數基金
均值回歸(RTM)是肯定會發生的事
成功投資的10項簡單法則
附錄
附錄A 主要共同基金公司表現排名(截至2012年3月)
附錄B 普通股基金年均表現對比標普500指數(1945~1975年)
附錄C 指數基金的發展軌跡——數據和資產(1976~2012年)
附錄D 惠靈頓基金數據(1929~2012年)
附錄E 惠靈頓基金股權比例和風險敞口(貝塔指數)
(1929~2012年)
附錄F 惠靈頓基金的表現對比平衡型基金(1929~2012年)
附錄G 惠靈頓基金費用比率(1966~2011年)
譯者簡介

序言

前言
關於本書
1951年,我剛開始參加工作,那時整個投資界都在謳歌長期投資。1974年,我創建先鋒集團時,這一點依然沒有變化。可就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美國金融業最根本的屬性已發生了顯著的惡化。短期投機的文化泛濫成災,逐漸取代了曾主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早期的長期投資文化。這是兩個風格迥異的投資文化,它貫穿了資本市場和資本信息世界的整個發展過程。但是,如今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失去了平衡,倒向了損害投資大眾的那一方,當然,最終也會損害我們整個社會。
隨著短期投機策略把長期投資策略擠出市場,這樣的變化直接讓金融界受益,可以說他們掙得的每一元錢,都是以客戶付出同等金額為代價。事實上,投資與投機之間的衝突,正是現在美國投資界和企業界所面臨的核心挑戰,這樣的挑戰可能最終影響我們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轉,並且讓我們的個人投資者和普羅大眾無法積累自己的財富。
所以,目前金融市場上投機文化完全壓倒投資文化的現狀讓我甚是擔憂。作為金融界的一員,我感到擔憂;作為投資人的一員,我亦感到擔憂;作為這個國家的一位公民,我也感到擔憂。受英國作家C. P.斯諾的啟發,我把這種變化稱作“文化的衝突”。半個世紀以前,C. P.斯諾描述了兩種文化對比分析。在他的書《兩種文化》中,斯諾主要探討了以精確測量和量化分析為中心的科學文化的流行,還有與之對應的,以堅實的啟蒙思想和理性思考為中心的人文文化的勢弱。與此同理,在本書中,我對比分析了長期投資文化(即智者、哲學家、歷史學家的基石)和短期投機文化(數學家、技術人員、鍊金術師的工具)。
抵制投機對世界的統治,似乎與我們如今越來越科學化和技術化的社會格格不入,因為創新、信息化、即時通信和競爭讓我們的社會受益匪淺。但是,我認為我們的金融系統在某種程度上獨立且不同於其他行業體系和商業系統。
“價值創造”和“尋租”
經濟學家所定義的“價值創造”是指那些可以為社會增加福祉的活動,而“尋租”是指那些總體上看來其實是減少社會福祉的活動,這兩者在本質上迥異。前者是提供新的或者更好的商品與服務,後者僅僅是把一部分的經濟所得轉移到另一部分人身上。這就像是一場訴訟:一方贏了,另一方輸了,但律師和司法體系總能賺錢,而所賺的錢正是從當事雙方達成的賠償金額中抽取的。政府運轉的原理也一樣:稅收在被分發作為支出之前,就要被扣除一部分作為官僚體系的中介成本。金融系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個體系中,作為對手交易的兩個投資者,一個是勝者,另一個是輸家。但是,交易成本成為了一個明顯的經濟上的負累,使得對於整個投資者群體而言,交易活動就是一項淨虧損。
沒錯,如今的金融系統也能創造一些價值,譬如創新發明實時信息、巨額流動性和一定規模的資本聚集。但是,技術並不能消除系統的摩擦成本。雖然單位交易費用已大幅降低,但是成交量卻一飛沖天,所以,金融系統的總成本還在繼續攀升。太多地進行發明創新,本質上是花費客戶或者投資人的錢來造福華爾街。當被問到什麼是過去25年間最有用的金融創新時,保羅·沃克爾(前任美聯儲主席和歐巴馬總統剛任命的經濟復甦委員會主席)說,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自動取款機”。(沃克爾最近告訴我,如果評估的期限拉長至40年,他會加上1975年發明的指數型基金。因為作為一項重要且具有積極意義的創新,指數型基金為投資者創造了還不錯的收益。)
一個60年從業者的觀點
我寫作此書的主要目的是向人們敲響警鐘:在我60年金融領域的職業生涯中,我親眼目睹了金融業文化令人震驚的惡化——現代投機文化漸進但從不停歇地崛起,那些金融市場中的狂熱行為、複雜奇異的金融工具和各類證券衍生物(不是證券本身)的瘋狂交易都是其典型代表。如今迅速成長的金融市場被這些投機工具所支配,同時亦被不斷膨脹的私利和貪婪所充塞。即使現在還沒有應驗,但在未來的某一天,最後的審判到來之時,我們的投資者、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自食苦果。
這股剛剛坐穩主流位置的投機文化已經將我1951年入行時的那種傳統長期投資文化侵蝕得面目全非。事實上,我的工作早在1950就開始了,當時為了完成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論文,我著手對共同基金行業展開研究。一開始,我閱讀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給美國眾議院長達4卷1059頁的報告,記錄了促使投資公司法案通過的各項事件。投資公司法案是對立法者20世紀20年代發生的投資界違法事件(事實證明,與今天的局面驚人地類似),以及隨之而來的30年代經濟崩潰的回應。儘管在最近的危機中歷史並未完全一致地重複(這可能並不是來自馬克·吐溫本人的描述),它卻是某種回應。
2011年的夏天,當我開始撰寫本書手稿時,我很快意識到對漫長的60年金融歷史而言,我已不僅僅只是個旁觀者。事實上,我曾經是這段歷史中最為活躍的參與者之一。我很榮幸能身處這個位置,並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影響了一系列長期備受關注的重要事件。所以,其實我是出於想要講述歷史的心態來寫本書的,以免那些本身只是圍觀者卻恰好有這個機會的人來講述歷史。本書並不是另一本描寫始於2007年的經濟危機的書,而是講述在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資本形成中的動盪與巨變,它們在漫長歷史中逐漸變化,最終橫掃美國乃至全球的商業和金融市場。
背景概要
在第1章中,我詮釋了“文化的衝突”的主要內容,這章內容來自2011年春我在《投資組合管理月刊》(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本身又來自我在幾個月前在華爾街的美國金融博物館(Museum of American Finance)演說的主要內容。這章主要探討了短期投機的文化是如何產生深刻影響並在與長期投資的競爭中占據上風。例如:平均每年股市的交易額為33萬億美元,由於大量交易費用也計算在內,對交易員而言,必然是創造負面價值。但是資本形成平均每年僅能達到2500億美元,主要將新的投資引導至最優秀和能創造最高價值的領域,比如新興產業、新科技、醫學突破和為現存商業提供工廠和設備。換句話說,投機創造的價值占到了資本市場99.2%的份額,而資本形成才占到了0.8%。
第2章研究了我所認為的導致資本主義失敗的雙重原因,我將它叫做“雙層代理”,在這個社會中大企業的高管/代理人與大投資公司的高管/代理人以某種共生的狀態“愉快地共謀”,他們更在意瞬息萬變的股票價格的短期波動,而不是長期的公司內在價值的建設。在這個雙層代理機制中,企業的高管/代理人與投資公司的高管/代理人都無力抵制首先滿足其自身利益的誘惑。
可惜的是,像我在這章中所寫的,我們所能依賴的“看門人”,如法院、國會、管理部門、會計師、信用評級機構、證券分析師、資產管理人士、公司董事,甚至是公司投資人,基本上都沒能履行他們相應的職責,大聲指出就在他們眼皮下發生的危險行為。不受控制且有風險的所謂“具有創新性的”證券,部分最大型公司製造的金融詭計,還有議會決定懲罰向不合格買房者發放超額貸款的金融機構,其實只是我們這個世紀無數類似例子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第3章“基金的緘默”中,我分析了機構基金管理者,包括共同基金經理和他們麾下的養老金基金經理,是如何在管理美國最大份額的基金資產中失敗的,他們未能戰勝挑戰,也未能在應當對基金投資人和受益人服務時承擔其公司管理的職責。我用兩個例子來解釋基金經理在管理“他人資產”時的嚴重不足——行政開支的猖獗濫用和公司政治捐款。現在是時候讓這些高管站出來並為此負上責任,也是時候將客戶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首先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
共同基金
在第4章中,結合我過去60年的職業經歷,我由前幾章的概括性介紹轉向細節來研究共同基金行業的文化轉變。在如此長的一段時間跨度內,基金資產幾乎翻了5000番,從最初的25億美元到現在的12萬億美元。一個曾經只關注投資的職業變成了基本上關注整個市場的生意。當然,發展總是造成無可避免的改變。但這種改變卻以一種事與願違的形式被這個行業的文化無限放大,從私人所有制到公共所有制,乃至基金經理普遍地被金融集團所控制。對基金投資人來說,這種改變是悲劇性的。
先鋒集團的建立和它真正的共同性結構(基金由基金股東持有)目前為止是唯一一個現行模式中的反例。我想解釋下為何先鋒集團這種模式運作良好,為何共同性結構應該成為基金行業中的主流。為了將本質上曾經很好的行業重新帶回至其本源,我在這章中提出了一個修補現行制度的措施: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信託責任標準,這個標準的首要責任是維護基金投資者的利益。
現在我們大概已經知道投資中的信託責任意欲何在:永遠將提供公司資金的投資人/創始人的利益置於進行具體投資的公司高管/代理人之前。考慮到投資者可能難以直接度量信託責任,第5章幫助共同基金投資人通過15條標準來直觀地考察他們的基金經理。這一章可能會引致爭議,因為基本上是建立在我自己的標準之上,但無論其可能是錯誤的或過於主觀,這一被稱為“管理人係數”的標準已被用來評價先鋒集團和其他三個共同基金的高管表現。
指數基金
1975年,我創建了第一隻指數共同基金,即現在的先鋒500指數基金。建立之初及現在我都將先鋒500視作長期投資的範例,即對在高效率稅收和最低點支出上運作的美國股市進行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並致力於“永遠”地長期持有。現在先鋒500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被動型共同基金。在第6章中,我按照時間順序寫了這家基金的成立、它投資的優勢、儘可能低的開支以及它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正是這些因素使其成為現今共同基金行業的領軍者,總共掌握著股票基金總資產的28%。
在先鋒500成長為指數基金龍頭的漫長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早期,一種新型的可以“真正全天候”被交易的共同指數基金產生了。從本質上來講,ETF(exchange-traded fund,交易所交易基金)讓投資人更容易參與短期的預測,不僅只是預測作為交易所交易基金標準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更包括讓人難以置信的1056隻不同的指數,其中相當一部分包含極高的槓桿風險。這與我多年前設計的適用於長期投資者的TIF(traditional index fund,傳統指數基金)相差甚遠。在第6章的後半段,我重申了我對於這一震撼且具顛覆性的文化指數化的看法。ETF毫無疑問是迄今為止21世紀金融行業最重要的概念。但對投資者而言,它會否成為一個偉大或者較好的概念還需要拭目以待。(需要注意的是,目前ETF的總資產已經超過了TIF。)
退休制度:“潛在的火車意外事故”
雖然很多金融行業的領袖人物可以更了解這個制度,但是他們忽略了美國的退休制度在持續被投機的“臭蟲”叮咬。正如我在第7章中所解釋的,這個系統的關鍵就在於社會安全,社會參與者其實真的沒有其他選擇,只能相信國家會選擇解決退休系統的問題和直面可能的結果。(我所說的簡單解決問題其實真的一點不麻煩;很多問題都能簡單以增量方式解決。非常恥辱的是,那些政治家沒能在事情無可挽回之前做點什麼。)同樣的,公司和本地的養老金基金總是猜測他們可以固定拿到8個百分點左右的年回報率,但這種巨大錯覺最終只會為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考慮到現今趨勢是從固定收益(養老金)計畫轉向固定繳納(養老金)計畫,繳納者作出的選擇同樣在幾方面反映了投機的危險:(1)在參與者一生中可能獲得的回報;(2)哪位基金經理會贏;(3)某一個公司在股市的表現(“僱主的股票”),甚至是公司的命運;(4)資產配置。(很多繳納者太過於保守了;但另外一些又過於激進。在兩個極端情形的中間選擇倒是很理智,當然,這有點離題了。)我認為除非整個公共和個人的退休系統徹底改變其結構和運行機制,否則我們會直面一場經濟上的火車意外事故。
惠靈頓基金
我懷著既有點尷尬但又很自豪的心情提供這個第一手的案例,即關於美國最古老、最讓人驕傲和最成功之一的共同基金的理念。在第8章中,我講述了惠靈頓基金的歷史。我1951年從學校畢業後就加入了這家基金,並一直待到現在,先是作為一名雇員,接著是管理人員,然後是CEO,最後在1999年獲得“榮譽”職位。自從1928年成立以來,惠靈頓基金保持其專注於長期投資的傳統文化(“關注一隻股票的完整投資計畫”),但是,1966年在新管理層的領導下,惠靈頓基金向“沸騰年代”(“Go-Go Years”)時期的股市新文化妥協了。我承認,我要為這個錯誤的改變負上部分責任。但是當1972年股市達到峰值時,在寫給惠靈頓基金當時的投資組合經理的一份言辭激烈的備忘錄中,我明確地反對了這種改變。
當然,當年狂熱的股票市場最終很快就崩潰了,惠靈頓基金的資產縮減了幾乎80%。我很感激沃爾特·摩根(Walter L. Morgan),我整個職業生涯中的摯友和人生導師,也是惠靈頓基金的創辦人,讓我能重塑惠靈頓基金的文化和其來之不易的名聲。在1978年的一份備忘錄中,我詳細解釋了如何才能達成前述目標。在董事會的支持下,我最終讓基金重新回到長期投資的路線。我也解釋了公司新的戰略,甚至還提供了一個股票投資組合的樣本。基金顧問接受了我的建議,最終也成功地予以實施。(1972年和1978年兩份備忘錄的節選都可以在第8章中找到。)
對本書的讀者而言,我力求清楚明白地傳達一個觀念,即短期的投機行為易於導致失敗而長期的投資才能最終成功。我的職業生涯讓我剛好能看清這兩種方式,同時惠靈頓基金的故事也很能說明我的結論。1966年,我犯下大錯屈服於當時愚蠢的股市熱情;為此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被開除);而後來在先鋒集團的新職位給了我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讓我有機會能修正之前的錯誤。惠靈頓基金的復興一直以來都是最讓我欣慰的職業成就之一。
競技場上的人
本書以一個非常有趣的旁觀者寫的歷史摘要開始,但這其實是一本由我作為金融界積極參與者寫的私人回憶錄。我在很多章節中講述的軼事不斷地提醒我,在漫長職業生涯中我經歷過很多難以置信的愉悅,有機會來反思我一路走來曾面臨的諸多挑戰,以及支撐我想要建立一個對投資者而言更美好金融世界的力量和決心,哪怕我確實有弱點又犯下不少錯誤。沒錯,雖然很多次成功都源於我曾遭受的失敗,但不得不承認我為我曾經贏得的勝利感到非常自豪。
在這一部分,我不禁要回想起“競技場上的人”,西奧多·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用經典恆久又激盪人心的文字來描述這樣的形象:
光榮永不屬於批評者,也不屬於那些只懂描述強者如何跌倒之人或對實幹家指手畫腳之人。光榮屬於屹立在競技場上之人,屬於臉龐沾滿塵土、汗水和鮮血之人,屬於頑強奮鬥之人,屬於屢敗屢戰但還鬥志高昂之人,因為努力總不能盡善盡美;光榮屬於投身於有價值的事業之人,屬於敢於追求偉大夢想、最終取得偉大成就之人;即便失敗,也是奮鬥之後的失敗。如此,他將永遠不會和那些靈魂冰冷懦弱不知勝負在何方的人並列一處。
我很清楚對我的是非功過尚無定論。坦白地說,我沒有能力去憂心別人如何評價我的事跡。的確,我曾犯下錯誤。的確,我也曾無所適從,次數多得我自己都不計其數。但是,如果最終我注定要失敗,至少我的失敗是出於我對這一行的熱愛;出於我最重要的思想是正確的,包括共同基金的建構、專注於最低點的估值、共同指數基金、銷售委託以及創造出債券基金的全新框架;也正是出於在60年前就在我的普林斯頓大學畢業論文中所引用的文字,服務美國公民和投資者的最有價值的準則無非是“經濟,有效率和誠實”。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時間會證明一切。
一些投資建議
確實,我生活在一個資本主義的缺陷無時無刻不在湧現的時代,因此投資者想要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所要面臨的挑戰非常巨大。如果我們不對金融系統進行重大改革,現存的問題可能變得更糟糕。我希望我關於美國資本主義的觀點,特別是對現今的短期投機壓倒長期投資的糟糕現狀,能讓你成為一個更關心公共事務的公民,一個更清醒的投資者和一個能為更安全的金融未來而積聚財富的人。
即便你對現今的短期投機文化很失望,我也建議你應繼續投資。其一,不投資是唯一能確保你最終一定會一無所有的方法。其二,在這個瘋狂的被短期投機充斥的世界之外,仍然有人以符合常識的方式進行長期投資並返還給你應得的那部分由公司掙得的收益。
所以,在第9章也是最後一章中,我決定給那些耐心地讀完了我所有的想法、經歷和奇聞軼事的讀者一些適當的獎勵:一些(準確點說是10條)會讓那些堅持長期投資的投資者達到其理想目標的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準則正是第一條:資本市場均值回歸(reversion to the mean,RTM)的終極法則。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選擇頂尖基金的訣竅在於回顧過去成功的基金。但我列出了8個例子,都是過去曾在共同基金行業取得巨大成功的頂尖基金,最後卻大不如往日甚至徹底失敗的例子。(這也是我想說明的同一個均值回歸原則,存在於股市本身產生的回報和公司帶來的投資回報。)對於那些只注重短期投機的人,我只有一個警告:請立刻停止!
無論你是不是支持這本書的理念,並想尋求一個比起現在讓我們深陷泥潭更好的金融系統;也無論你是否滿意於美國現在的資本主義制度,你必須投資。總有一天,千瘡百孔的公司/金融系統會被修復。因為最終,正如邱吉爾曾說過的,“你永遠可以指望美國人作出最正確的決定”,雖然邱吉爾還加了一句,“但是要等到他們試遍所有其他方法”。最後一章總的來說就是提供一些意見來幫助你走出錯綜複雜的金融系統。簡單來說,我的結論就是:“堅持到底。”
如果本書符合你的常識和想法,就請接受我關於投資的建議來面對接下來的繁榮和蕭條,從業人員道德的惡化和貪婪,投資者回報的降低可能終有一日會消失殆盡。如果這樣的話,希望你也能成為勇敢站出來並能被信賴的投資者,在接下來的數年裡一起面對巨大挑戰,真正服務我們偉大的國家,“前進吧,無論艱難險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