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焚口
- 外文名:Burn the mouth
- 別名:投柴孔、火眼
- 定義:燒成過程中添加薪柴的入口
投柴孔一般指本詞條
裝砌投柴孔的方法是:從發火孔、除渣孔砌至距火床約130厘米處,再設投柴孔,其砌築方法與砌築發火及除渣孔相同。投柴孔砌好後,續往上砌至距火床約230厘米處時,再並列對稱空出兩個直徑約5寸的圓孔,並將兩個口向外、底向內的5寸匣缽嵌入其中,此即為眼。燒窯時,窯工從這兩個眼顏色的變化即可判斷窯...
窯頭設燒火膛,每目窯膛的兩邊對稱各放一個投柴孔,也是觀察火色孔,孔大約0.15×0.2米。最後一目置閘壁(擋火牆),壁腳放9個通煙孔,傾斜度約25-27度,結構合理,裝燒容量大,升溫適度、均勻,成品率高,同時事故少,操作容易。龍窯屬於柴窯,由於以木柴為原料,現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電...
這座古舊的龍窯頭北尾南,長約50米,窯身內壁以耐火磚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塊石和太湖邊上特有的白土,窯身左右設投柴孔(俗稱鱗眼洞)42對,該洞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溫度的視窗。燒成溫度紫砂在攝氏1150度左右,所謂千度成陶。西側設裝窯用的壺口(窯門)5個,是窯工進出取放陶製品的通道,窯身上方建有...
坑仔口制陶遺址窯址位於同安坑口仔村,現存共5條龍窯窯爐。窯爐為斜坡式券頂龍窯,沿山坡以磚砌建,上部支撐階梯式瓦楞棚頂;窯尾豎有方形煙囪,窯頭包括窯門、火膛、擋火牆、窯爐邊側間隔開設窯門、投柴孔等。據民國《同安縣誌》載,坑仔口制陶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洪天亮創燒,此後一直續燒至2007年。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霍氏家族在元代“文灶”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從長度到投柴孔都作了變革,建成龍窯。按照古時的建窯習俗,新窯啟用需擇吉日良時。傳說該龍窯首窯點火之日,正是明正德間瀾石黎涌狀元倫文敘宗祠落成“入伙”之時,果然此後燒窯不僅十分順暢,還時有“寶物”燒出,相傳曾燒出一套完美無瑕...
每間窯膛在南北側牆上各對應開一個投柴孔,其中南側牆上有四個投柴孔擴大成門洞,供裝窯時工人進出用。大龍窯橫截面為拱形,室內底部寬約1.8米,平均高度1.9米,牆厚20餘厘米至60餘厘米不等,拱券底部較厚而頂部較薄。最西端有一個8.4米高的煙囪。作坊 三卿口制瓷作坊共保存40餘間作坊。作坊可分為大作坊...
窯尾均遭破壞,僅存中段殘斜長13.6米,水平殘長13米、寬2.20~2.30米;窯璧由紅磚或土坯磚砌成,窯壁殘高0~0.36米,窯底燒結層厚0.04~0.06米;窯門共發現7處(北側3處,南側4處);護窯牆由石塊疊砌於窯壁外側,保存較好的有4段;西南側的上窯路保存稍好;窯壁內側還保存數處可判明是投柴孔...
龍窯一般依山而建,藉助山體一定的坡度,燒窯時的火焰能自然上升貫通全窯。窯身由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長度從十米到幾十米不等。燒火的窯頭最窄,便於集中火力,窯尾有排煙孔。在窯的兩側,設有多個投柴孔,燒窯時一人負責一孔,不停歇地投入柴火,以保證全窯溫度均勻。用匣缽裝燒是龍窯最為顯著的...
形成一個自然的高度差,窯床的頂端每隔數米設定一個投柴孔,使火焰快速均勻遍布窯床。這就是所謂的龍窯。我們從古窯遺址一端拾級而上,沿著山體一路前進,不時發現地上一些碎瓷片。這些碎瓷,其胎面的釉彩依稀發亮,傳達著古瓷瑰麗的人文風情,暗示著昔日古窯風采與繁華。如果說甌窯是溫州數千年文化歷史的縮影和...
窯頂厚約0.25米,從窯頭至窯尾共29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窯口一排為三個外,余均五個火眼,間距0.35-0.4米。該窯屬古代制陶業大行“水巷大盆行”的專業窯,歷來以煅燒日用大盆產品為主。高灶陶窯位於南風灶西側,因地處高廟(即福善祠)之背後,故稱“高灶” 。該灶始建確切...
底端為火膛,頂端開排煙孔,中段為窯室,隔數米設定投柴孔,保持火力快速均勻。窯址分布 箬岙後背山窯址 箬岙後背山窯址在永嘉東岸鄉箬岙村北後背山南坡,1958年發現。窯床前半部已闢為山田。瓷片、窯具暴露於外;後半部在距地平面高約15米處殘留一段,殘長10.6米,為龍窯結構,拱頂,牆體為生坯磚砌疊....
斜腹,圈足,通體施青釉,僅足內里無釉,足沿部分過釉。正面刻折枝花紋,背面光素無文飾,為北宋晚期龍泉窯器。有少許串煙。串煙的形成是柴焰窯爐的特點之一,成因是由於裝盛瓷器的匣缽炸裂或穿孔,且堆疊裝窯處接近投柴孔,當投柴燃燒形成氧化焰時,煙子沿匣缽的空隙串入匣缽中,在融化的釉面上留下痕跡。
這座古舊的龍窯頭北尾南,長約50米,窯身內壁以耐火磚砌成拱形,外壁敷以塊石和太湖邊上特有的白土,窯身左右設投柴孔(俗稱鱗眼洞)42對,該洞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溫度的視窗。燒成溫度紫砂在攝氏1150度左右,所謂千度成陶。西側設裝窯用的壺口(窯門)5個,是窯工進出取放陶製品的通道,窯身上方建有...
每節兩側窯牆處設投柴孔(火眼),對稱排列。窯尾設擋火牆,牆底部放通煙孔,牆後設煙火巷,俗稱煙囪,高3米,寬0.4米,長依窯體而異。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餘熱。北宋時期的龍窯,窯身較窄較短。南宋時期,窯身加寬,窯體變長,窯床鋪沙,坡度較小。這種窯爐,明清時期仍繼續使用...
窯頂厚約0.25米,從窯頭至窯尾共34排火眼(投柴孔),每排相距0.85~1米,除靠窯口一排為三個外,余均五個火眼,間距0.35~9.4米 陶塑公園 陶塑公園是以陶塑為主題的公園,園內綠樹成蔭、水波蕩漾,處處散落著世界知名陶藝家的陶塑精品,還有世界最大的陶瓷人物雕塑《陶女》、展現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