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里古窯址

余里古窯址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屬於元代古遺址。2015年2月5日,余里古窯址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余里古窯址屬浙江龍泉窯系,產品燒成採用圓形倒焰窯,露坯層疊式燒制而成。大埔古窯遺址改寫明廣東無龍泉窯青瓷出口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里古窯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 
  • 所處時代:元代 
  • 保護級別: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歷史起源,文物工藝,歷史價值,

簡介

余里窯遺址地處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水口山尾陲,是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而且是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模宏大的明代龍泉系青瓷窯場,余里古窯遺址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

歷史起源

梅州大埔縣三河鎮,梅江、汀江、梅潭河在這裡交匯,成為韓江的源頭。大埔山嶺間的白色泥土是絕佳的燒瓷原料。大埔縣的陶瓷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曾是全國四大瓷都”。
梅州大埔縣素有“南國瓷都”美譽,陶瓷生產至今已經有800多年歷史,是中國四大青花瓷生產基地之一,以及出口陶瓷的主產地之一。
余里古窯群始燒於元代中晚期,興盛於明代早中期,衰落於晚明時期,綿延約300餘年,主要生產“官田琉璃瓷”。

文物工藝

考古發掘已初見成效,已探明龍窯遺蹟3座,殘留有夯土牆體和牆基。遺址中,專家發現了大量的廢棄堆積瓷碎片和匣缽、青釉瓷器殘件及碗、盤、杯、碟、瓶、爐、硯台、蓋罐、燈盞、燭台、印模等日常用瓷。
余里古窯址屬浙江龍泉窯系,產品燒成採用圓形倒焰窯,露坯層疊式燒制而成。
仿龍泉釉瓷器均用匣缽裝燒,制坯工藝比較粗糙,但制釉技術和燒成技術高超,已掌握了窯變技術,達到了當時制釉技術和燒成技術的最高水平,在廣東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
龍窯一般依山而建,藉助山體一定的坡度,燒窯時的火焰能自然上升貫通全窯。窯身由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長度從十米到幾十米不等。燒火的窯頭最窄,便於集中火力,窯尾有排煙孔。在窯的兩側,設有多個投柴孔,燒窯時一人負責一孔,不停歇地投入柴火,以保證全窯溫度均勻。
用匣缽裝燒是龍窯最為顯著的特色。匣缽與燒制的器皿大小類似,用更為耐火的材料製成,主要是黏土、耐火土、鋁礬土等混合物。未經燒制的瓷器胚被套裝進匣缽內,再裝窯燒制。

歷史價值

余里古窯群遺址的發掘,改寫了明中期廣東沒有龍泉窯青瓷器出口的歷史。
余里古窯址群是見證廣東青釉瓷發展的實證,它的發掘,可以揭開龍泉窯在廣東生產發展的歷史,延長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
以前,很多在海外出土的青瓷標本,被專家認為是浙江或福建的產品。通過這次對余里古窯群遺址發掘,說明在海外出土的這些標本,有部分來自廣東大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