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心理主義文學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是由當代學者、作家落熵所創立的一種文學流派。它融合了現實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心理主義、存在主義和意識流的哲學與文學思想和風格,以反映人的內心狀態和社會狀態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文學流派。這種文學流派以人的內心的壓抑感、惶恐感、失落感、無助感、憂鬱感為主要的敘述核心,對人物的描寫往往自內而外進行,由人的內心的自我感知來決定他所處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抑鬱心理主義文學
  • 外文名: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 創始人:落熵
  • 主要木筆:反映人的內心狀態和社會狀態
簡介,創始人,作品簡介,在中國的發展,

簡介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強調個人的心理感受,而內心感受又通常通過社會的影響來得以反映,但這種內心反映的獲得又存在著極限性,那就是當一個人處在社會的極限情境之中時,他的社會感會喪失,只剩下孤獨感和恐懼感,他便不具有了社會性。因此,一個人在社會中,不管他的內心狀態如何複雜,都可以歸結為人的內心的抑鬱感,這種感覺是具有普適性的,人的一切感覺——喜悅、憤怒、憂鬱、悲傷、恐懼等等感覺——都會在不同的條件下相互轉化,而又以人的抑鬱感最為捉摸不定,抑鬱心理主義文學正是注重對人的這種抑鬱感的強調,從而發映出人的整個的內心感受。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作為一種文學流派,它與現實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和意識流文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盡相同。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反映的不僅僅是現實的問題,還會反映歷史的、超現實的現象,是將人的一切可能具有的社會形態加以反映。同時,抑鬱心理主義文學也不像存在主義一樣,強調世界的虛無性,抑鬱心理主義文學所反映的人的內心狀態通常是會與世界相聯繫的,也就是它承認世界的存在和人與世界的聯繫性,但同時,它所反映的人又一直處在與世界的隔離狀態,人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只得憂鬱、恐懼和失落,也就是,這種隔離狀態是因社會的壓抑而獲得的。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經常描寫病態人格,而所描寫的擁有病態人格之人並不僅僅是所謂的精神病患者,還包含正常人內心中最深層次的原始欲望,這種原始欲望往往表現出人的病態的一面。抑鬱心理主義文學通過描寫人的病態人格來表現人的內心本質狀態,這是其重要的一大特點。

創始人

筆名落熵,學者、作家,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創始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哲學、物理學、心理學、中國經濟研究、教育學、管理學等。
著作:
一、長篇小說:《抑鬱王國》《平等,世界的集體無意識》《光》。
二、短篇小說:《忙碌的閒人》《無能的上帝》《失樂的智商》《乞丐的書》《食慾》《毒癮》《圈養的人》《當虔誠遇到瘋癲》等。
三、詩集:《被隱藏的世界》
四、物理學專著:《論宇宙的光本質》
五、哲學專著:《科學效用的社會哲學》

作品簡介

(一)《忙碌的閒人》簡介
小說以一個在外謀生的年輕人在某天傍晚為了吃到便宜而又味美的晚飯,專門騎兩個小時的腳踏車到城市邊緣的城鄉結合部去就餐,並通過年輕人在一路之上的觀察和思索,來反映社會現實的故事。年輕人自詡為“準窮人”,從不承認自己是真正意義上的窮人,雖然經常出入高貴場所,可他卻居住在人口龐雜,環境混亂的外來人口聚居的城市邊緣的城鄉結合部,他在現象上出入的是富人所經常出入的場所,而本質上生活居住的則是窮人的環境。他經常到高級商場、超市、書店等場合遊逛,卻從未曾消過費;還經常到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展覽館、文藝演出場所去蹭講座、蹭報告、蹭展會、蹭演出,他甚至還經常到法院去旁聽庭審過程,當然他也是不請自到的。他每天都很忙,但是卻是不合常規的,在他自己感覺自己是忙碌的,而在社會看來,他卻是個閒人。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作為一名“準窮人”,他是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那就是他在現象上出入的是富人所經常出入的場所,而本質上生活居住的則是窮人的環境。他經常到高級商場、超市、書店等場合遊逛,卻從未曾消過費;還經常到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展覽館、文藝演出場所去蹭講座、蹭報告、蹭展會、蹭演出,他甚至還經常到法院去旁聽庭審過程,當然他也是不請自到的。他在這方面的訊息非常靈通,一旦哪個著名大學,或研究機構,或展覽館,或文藝團體將要舉行活動,那么他都一定會知道,並將未來一個月的活動參加行程安排好,甚至於他幾乎每天的時間都被這些安排所占據著。他喜歡出入這些他所認為是高貴的場合,並喜歡見有身份,有地位,有頭有臉的人物,當他在這些高貴場合與這些人“共處一室”的時候,他的內心會產生極大的愉悅感,仿佛自己也是這其中的一份子。
——摘自《忙碌的閒人》
(二)《無能的上帝》簡介
小說通過描寫一個對世界充滿危機感,進而對世界充滿責任感的青年,在現實中因不能找到自我,進而變得人格分裂,神經兮兮,產生了不可名狀的失意心理。最後,在這種不可名狀的失意中和分裂的人格的幻覺中走向死亡的悲劇結局。文章借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罪與罰》中的心理描寫特點,以及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家薩特的小說《艾羅斯特拉特》的荒誕人生的創作特點,深入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本性,以及當人的危機感、責任感、信仰、欲望無法完全得以實現的情況下,那么人將會趨近於一種原始的憂鬱和孤獨的狀態當中,而人的社會價值觀也都會泯滅。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他將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一切罪惡、醜陋、貧窮、痛苦、無助、憂慮、自私、懶惰、變態、神經質等等都歸罪於上帝,他不無誇張地堅信自己的判斷,人世間的悲劇都肇始於上帝,哪怕在人們喜悅的浮華背後也蘊含著巨大的悲情危機,總不能有完滿的人生旅途。
——摘自《無能的上帝》
(三)《失樂的智商》簡介
小說通過描寫一個智商極高的大學教授在幼年成長的道路上因為沒有遇到過任何實質性的困難和挫折,在成長成為一名大學教授之後,而變得自視甚高、目空一切。儘管他一向有長者之風,並且道德高尚,但某一天,他忽然冒出一個想法,那就是去欺騙這個社會上的任何一個不確定的人,以彰顯自己的高智商。他通過抓鬮的方式選擇了去欺騙某一個“菜販”,以顯示自己凌駕於常人之上的智慧,結果在欺騙“菜販”的過程中,並未顯現出任何高於“菜販”的智商,反而處於被動的局面當中,而此時他才經歷了人生真正意義上的挫折和失落,一時間喪失了意識形態,而變得焦慮、恐懼、失落、憂鬱。同時,小說還闡述了一個心理學和哲學的規律,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水平在日常生活等低級形態下,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只有在政治、管理、科研等高級階段才會顯現出差別。小說的主人公並不理解這個規律,儘管他在大學科研領域有很大的成就,但在日常生活之中卻並不會比普通民眾高出多少智慧,甚至於沒有什麼差別,主人公不理解這個規律,以為在科研等高級工作階段高於普通民眾,則在日常生活等低級形態下也會高於普通民眾,結果造成了內心的憂鬱和意志的喪失,同時也可以看出,他並未真正的理解世界的本質和社會的本質。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文天德始終堅信自己的智商和才能,如果是任何一個人敢於向他挑釁,或是否定他的智商,他都會據理力爭,與其對抗,而事實的結果也的確是他從未遇到過能夠超越自己智商之人,也從未遇到過任何實質性的困難,他甚至於認為,以他的智商,在這個世界上,他可以做任何事情,讓任何人聽命於自己,甚或是得到任何他想要得到的東西,達成任何他想要達成的心愿。儘管,他一直沒有命令過別人,或是奴役過別人,也沒有做過任何不著邊際的事情,但他堅信自己是有這個智慧的,他的心一直處於狂野的狀態之中。
——摘自《失樂的智商》
(四)《乞丐的書》簡介
小說講述一位年輕人變賣家產出版自己所寫的一本書後,卻因貧困交加無法生存,而淪為乞丐,若干年之後,又發現自己的書已經出版,並竭盡全力用七天所乞討的錢買自己的書,最後餓死街頭的故事。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他,作為一個乞丐,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親人,朋友,身份地位,金錢,榮譽;僅只作為一個乞丐,一個社會最為沒落者,蜷縮在冬日黑夜的城市中。這座城市對他而言既屬異地,卻又極度熟悉:屬異地,是因為這裡並非他的故鄉;極度熟悉,是因為他已然在這裡行乞了十年。他現在所在的地方,便是他十年前第一次行乞的地方,位於這座城市的中心處,兩旁是林立的樓群,十年來他從未遠離過,當初他之所以要選擇這裡,是因為他考慮到這裡的無限繁華,行人往來不斷,可以行乞到更多的錢;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感情,他具有這樣一種信仰,就是對自己的故鄉充滿無限依戀,來到這裡,並且淪為行乞者,他是被迫使然,一旦再度離開,又將會產生失落感,就向當初他離開了曾經居住了三十年的故鄉那樣,而在這裡,儘管身為乞丐,衣,食,住沒有任何依託和保障,但畢竟已度過了多年,與這裡的每一幢樓,每一條街,甚至每一縷陽光,每一片浮雲都產生了感情,這裡已宛如他的另一個故鄉了。
——摘自《乞丐的書》
(五)《食慾》簡介
小說通過描寫一名幾乎與世隔絕的暴食症患者,在二十餘年的時間之內,一直徘徊在一處僻靜小鎮的食品廠外,通過撿拾食品廠所傾倒的腐敗食物生活,並在每天狂熱的進食過程中達到一種欲望的滿足感的心理體驗過程。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當一隻沾滿粘稠油污的髒兮兮的手伸向一堆長滿青毛的蛋糕時,有十幾隻蒼蠅順勢被驚動了起來,四處亂飛,這隻手便拿起了一塊蛋糕,靠向了另外一隻沾滿粘稠油污的髒兮兮的手,而這隻手則開始靈巧地從那塊蛋糕上摘去青毛。之後,第一隻手便將這塊並未摘乾淨的,還有些許青毛的蛋糕送進了一張滿是油污和食物殘渣的,長滿黑黃色牙齒的嘴裡。當這塊蛋糕被送進嘴中的一剎那,這張嘴也順勢咀嚼了起來,僅兩三下便咀嚼沒了。然後,第一隻手便又開始伸向了這堆長滿青毛的蛋糕,這一舉動又驚起了十幾隻蒼蠅,這十幾隻蒼蠅仿佛還是先前的那十幾隻,它們似乎沒有走遠,在那隻手拿起一塊蛋糕時,又飛回來了,繼續落在這堆發霉的食物上。這隻手從這堆蛋糕中又拿起了一塊,這一塊上的青毛比上一塊的更多,幾乎長遍了全身,但操縱者似乎並不介意,依然用另一隻手摘去青毛,然後放進嘴裡。
——摘自《食慾》
(六)《毒癮》簡介
小說提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使人煎熬的毒癮是否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得以轉移,而這種轉移的過程又包含著人內心的掙扎,假若這種轉移得以順利度過,那么人會擺脫這種憂鬱,而變得愉悅,否則,人將永遠處在這種壓抑之中。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他睜大著雙眼,看向著窗外——此時,他正處於靜止狀態——這屋中的一切都隨他一樣靜止,連空氣與溫度都喪失了原本屬於盛夏的氣息,都變得“冰凍”一樣,不再具有生機。他已然“折騰”了一個多小時了,現在已然沉靜了下來。他的所謂折騰是指不停地震顫與抽搐,時而口吐白沫,或者時而又口吐略帶紅、黃、紫色的沫狀的粘稠液體,眼神發散,汗流浹背,手刨腳蹬,……,等等一系列行為。此時,他已沒有任何氣力了,安靜的看向窗外,內心也不再惶恐和焦慮,不願也不敢回憶剛才的噩夢般的煎熬,這種煎熬讓他窒息和痛楚,現在的安定是他所奢求的,他只能享受這短暫的安詳,再過一段時間之後,他馬上又會再次進入夢魘——震顫、抽搐、窒息、痛楚——這時間的短暫平靜仿佛是他生命中的唯一愉悅,過了這段時間,他將又會再次墮入“地獄”,也只有此刻的平靜,他才感到擁有了人的本性。
——摘自《毒癮》
(七)《當虔誠遇到瘋癲》簡介
小說提出了一對矛盾,當虔誠的信仰遇到了先天的瘋癲之後,那么誰將會成為人的思想中的真正的主導者呢。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文天彧飛快的跑著,耳邊帶有著風聲,內心極其爽悅,腳步也跟著輕鬆了起來。他不停地跑,不知道跑了多遠,也不知道繞過了多少條街巷,渾身濕漉漉的,臉上、頸上都泛著汗珠,像雨淋的一般。他氣喘細細,終於不得不停了下來,這時他正在一個百貨商場的後圍牆的過道處,手中還握著那半塊兒磚頭。這時的天空開始暗淡了下來,已不見了紅彤彤的晚霞,周圍的建築開始亮起了燈光。他低下頭,看了看手中的磚頭,看到了一片鮮紅色的噴濺的血漬,他不明白手中為何握著這半塊兒磚頭,也不清楚這鮮紅色的是什麼,他對剛才所發生的一切完全沒有了意識,只覺得有一種惶恐感、暢快感,還有一種不名所以的壓迫感,但這些感覺源自於何處他卻不能曉得。此時,在這些眾多的感覺之中,唯有壓迫感最為強烈,他想極力的排除,但卻好像喪失了判斷力,不能找到壓迫的原因。
——摘自《當虔誠遇到瘋癲》
(八)《抑鬱王國》簡介
小說通過描寫一個內心黑暗、憂鬱甚至有些神經質的人,來探討人內心的壓抑感,以及當這種壓抑感占據人內心的全部時,人該如何面對的問題。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在這個國度里,只生活著他一人,以及他悲涼的心。他隨時都在憂鬱,每刻都感到焦慮。他膽小如鼠,恐懼一切,無論歷史、現世,還是未來,都讓他感到惶恐。他的意志早已破碎,殘缺到令人作嘔的程度,而道德也在這樣的世界裡流亡著。
——摘自《抑鬱王國》
(九)《平等,世界的集體無意識》簡介
小說描寫了近百年來,人們一直在不可名狀的追求著某種同樣的東西,這種東西構成了整個世界的集體無意識,這個世界的集體無意識便是人們內心深處最原始的平等感。
小說經典段落賞析:
文清齋走在滿目瘡痍的路上,他知道一切都已然是命中注定,他永遠無法擺脫時刻被壓抑的靈魂。如今,他清楚,這個政府所簽訂的《辛丑條約》將進一步加深他內心的壓抑感,使他呼吸困難,甚至於衰竭,但又並未完全衰竭,卻始終保持著那種煎熬的感覺,他再也沒有信心去為自己尋找哪怕是僅有的一點自信了。
——摘自《平等,世界的集體無意識》

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協會籌備委員會公告
各位文學界、文化界、哲學界、教育界、學術界、傳媒界以及各行各業的友人們:
為了發展抑鬱心理主義文學這一新現代的文學流派,為了發展以深刻探究自然、社會和人的心靈最深處本質為使命的一種新型的文學藝術形式,以及為了使抑鬱心理主義文學的作者、研究者和愛好者可以更為方便的學習、研究和交流,我們決定成立“中國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協會”。
“中國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協會(籌)”是一個為抑鬱心理主義文學的作者、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學習、研究、交流與服務的文化型和研究型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學協會。
“中國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協會(籌)”的創辦宗旨是:為了發展抑鬱心理主義文學,為了提升中國當代文學的思想深度,以及為了通過文學的藝術形式探究隱含在人的內心深處最為隱蔽的思想。
“中國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協會(籌)”以抑鬱心理主義文學的創始人,當代學者、作家車慕華為總發起人,並熱切歡迎大中學教師、作家、學者、民間學者、文化界人士、傳媒界人士、大學生、創業者以及一切擁有思想性和創新性的優秀人士的加盟,共同構建完善的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協會組織,並以此為平台深入發展抑鬱心理主義文學這一新現代文學流派。
中國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協會(籌)總發起人車慕華
文化學者車慕華簡介,著有忙碌的閒人【詩歌之一】,無能的上帝【詩歌之二】,當虔誠遇到瘋癲【詩歌之三】,失樂的智商【詩歌之四】,乞丐的生命【詩歌之五】,食慾【詩歌之六】,毒癮【詩歌之七】,圈養的人【詩歌之八】,開裂的世界【詩歌之九】,失去意義的人【詩歌之十】
附:抑鬱心理主義文學簡介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是由當代學者、作家車慕華所創立的一種文學流派。它融合了現實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心理主義、存在主義和意識流的哲學與文學思想和風格,以反映人的內心狀態和社會狀態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文學流派。這種文學流派以人的內心的壓抑感、惶恐感、失落感、無助感、憂鬱感為主要的敘述核心,對人物的描寫往往自內而外進行,由人的內心的自我感知來決定他所處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狀態。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強調個人的心理感受,而內心感受又通常通過社會的影響來得以反映,但這種內心反映的獲得又存在著極限性,那就是當一個人處在社會的極限情境之中時,他的社會感會喪失,只剩下孤獨感和恐懼感,他便不具有了社會性。因此,一個人在社會中,不管他的內心狀態如何複雜,都可以歸結為人的內心的抑鬱感,這種感覺是具有普適性的,人的一切感覺——喜悅、憤怒、憂鬱、悲傷、恐懼等等感覺——都會在不同的條件下相互轉化,而又以人的抑鬱感最為捉摸不定,抑鬱心理主義文學正是注重對人的這種抑鬱感的強調,從而發映出人的整個的內心感受。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作為一種文學流派,它與現實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和意識流文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不盡相同。抑鬱心理主義文學反映的不僅僅是現實的問題,還會反映歷史的、超現實的現象,是將人的一切可能具有的社會形態加以反映。同時,抑鬱心理主義文學也不像存在主義一樣,強調世界的虛無性,抑鬱心理主義文學所反映的人的內心狀態通常是會與世界相聯繫的,也就是它承認世界的存在和人與世界的聯繫性,但同時,它所反映的人又一直處在與世界的隔離狀態,人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只得憂鬱、恐懼和失落,也就是,這種隔離狀態是因社會的壓抑而獲得的。
抑鬱心理主義文學經常描寫病態人格,而所描寫的擁有病態人格之人並不僅僅是所謂的精神病患者,還包含正常人內心中最深層次的原始欲望,這種原始欲望往往表現出人的病態的一面。抑鬱心理主義文學通過描寫人的病態人格來表現人的內心本質狀態,這是其重要的一大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