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

本文以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為主題,從理論分析、實證研究兩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首先,對經濟學中有關技術創新與就業關係的理論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評價,涵蓋了古典經濟學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熊彼特的創新與經濟周期理論、新熊彼特學派的技術——經濟範式理論和新增長理論,並對各學派理論進行了分析與評論,從而為整篇文章提出的技術創新與就業關係的觀點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其次,在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對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別從企業、產業、國家等三個層面對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進行了細分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
  • 導師:王東京指導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作者:戰夢霞著
  • 學位授予單位:中共中央黨校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關鍵字:技術經濟學 技術創新 就業
  • 館藏號:F062.4
  • 館藏目錄:2009\F062.4\11
中文摘要
從傳統的經濟學觀點看來,有關失業的爭論主要圍繞著兩個方向展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失業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勞動力市場上各種制度性原因引起的(古典失業),如高工資和剛性等(Bentolila and Bertola,1990;Layard,Nickell and Jackman,1991;Bentolila and Saint Paul,1992;Pencavel,1994;Bertola and Ichino,1995; CEPR,1995);另一些經濟學家則強調失業的產生是由於巨觀經濟蕭條造成的(凱恩斯失業)(Coen and Hickman,1988;Dreze and Bean,1990; Malinvaud,1990,1994;Rowthom,1995)。但是,上述主流觀點並沒有涵蓋失業問題的所有影響因素,也不足以使我們全面了解失業原因及其影響因素,要充分理解當今的失業問題並予以有效地解決,就必須要考慮到在當前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技術創新、國家的制度安排等各種因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對於解決我國的就業問題,儘量減少由於技術創新給就業帶來的負面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微觀企業層面上,在Angel Garcia(2002)提出的創新與就業理論模型基礎上,分析了企業創新對就業的替代效應和補償效應,具體說明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的大小與企業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之間的關係; 中觀產業層面上,借鑑Y.S.Katsoulcaus(1985)提出的理論框架分析了在一個產業內部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降低了單位生產成本從而在短期內將改變該產業的最優勞動力投入的影響因素,並分別論述了完全競爭市場中實際工資既定條件下產業技術創新與勞動力需求之間的關係、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技術創新與名義工資既定條件下的勞動力需求之間的關係以及技術創新對凱恩斯短期均衡的影響; 巨觀國家層面上,對我國的技術創新與就業的關係進行了實證分析,同時就技術創新的就業補償機制在我國的作用機理進行了研究,從而指出影響我國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的主要因素。根據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我國技術創新對就業的影響呈現出兩個重要特點:一方面,過程創新的勞動力節省效應在我國主要是通過投資產生的。因此,投資不能僅僅被看作是對技術性失業的一種補償方式,相反,投資甚至有可能強化了技術創新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因而,傳統凱恩斯主義關於通過擴大投資解決失業的理論在一些情形下是站不住腳的;另一方面,產品創新對就業的影響是積極的而且非常顯著,這決定了我國技術創新與就業的正相關。至此,關於技術創新與就業關係的樂觀觀點在中國得到了實證支持。與此同時,我國的實證結果支持了鼓勵產品創新和新產品擴散的技術政策,從就業的角度來看,這種政策建議應遠比傳統凱恩斯主義通過刺激投資來擴大就業的政策建議更加有效。 最後,指出技術創新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技術創新的持續展開和對經濟成長及就業的貢獻,需要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戰略的正確選擇,更需要一個有效的制度來支撐。本文闡明了制度安排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重要性,其理論依據來源於新古典學派關於市場失敗的理論、新熊彼特主義及國家創新體系學派的技術創新理論。在前文的理論研究及實證分析並借鑑已開發國家促進技術創新的政府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同時考慮到日趨嚴重的就業壓力,就政府促進技術創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綜觀全文,運用了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力求拓寬理論分析的深度和廣度;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充分結合,以統計分析和相關回歸分析等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我國的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用規範性的研究方法進一步解釋了實證的結果,以對我國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提供可靠的數據和理論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