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承恩寺門前,有一對石雕物件十分搶眼。它們不是威風凜凜的石獅子, 而是二級台階似的方正石刻。細心人每每見到它們總感到好奇, 詢問一番後才知道那是"上馬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承恩寺上馬石
- 出土地點:北京石景山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承恩寺門前,有一對石雕物件十分搶眼。它們不是威風凜凜的石獅子, 而是二級台階似的方正石刻。細心人每每見到它們總感到好奇, 詢問一番後才知道那是"上馬石"。
在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講究的宅門前往往設有上馬石。便利蹬鞍上馬與下馬。因此,上馬石的全稱應該是上下馬石。
上馬石,古代稱為馬台。宋《營造法式·石作制度·馬台》記載:"造馬台之制:高二尺二寸,長三尺八寸,廣二尺二寸。其面方,外餘一尺六寸,下面作兩踏。身內或通素,或迭澀造;隨宜雕鐫華文。"由此可知,全國各地眾多的馬台地名,都應該與上馬石的歷史有關聯。遼代智化和尚曾有詩論述上馬台曰:
"見說曾為上馬台,堪嗟當日太輕哉。
固將積歲舊凡石,又向斯辰刻聖胎。
月面渾從毗首出,出儀儼以補陀來。
願同無用恆有用,不譬莊言木雁才。"
"見說曾為上馬台,堪嗟當日太輕哉。
固將積歲舊凡石,又向斯辰刻聖胎。
月面渾從毗首出,出儀儼以補陀來。
願同無用恆有用,不譬莊言木雁才。"
上馬石與馬有關。秦漢以來,騎跨高頭大馬成為時尚,不但軍官騎乘,而且達官顯貴們也爭相騎乘。由於馬身高大,上馬就成為高官們騎馬的一道難題。最先,有的高官上馬時把奴才當墊腳,後來則在門前擺放上馬石。相傳西漢的王莽個子矮小,不易上馬和下馬,開始豎立上馬石,以後就成為風尚。特別是清代最為流行,成為一道風景。
上馬石與顯示等級身份有關。清代朝廷規定:滿洲官員出門,無論文武,均需乘馬,以不忘先祖遺風,清官員有"前引"、"後從"的定例,即主人外出時,奴才和僕從也要騎馬,前呼後擁地跟隨,即使後來主人們乘車、乘轎,僕人也要騎馬左右跟隨。所以,舊時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大會館的門前都在左右有上下馬石。
上馬石上雕刻的“錦繡前程”紋飾
上馬石多為漢白玉或大青石質地,一石分兩級踏步,第一級高約一尺三寸,第二級高約二尺一寸,寬一尺八寸,長三尺左右。住宅門前有沒有上下馬石也是宅第等級一個劃分標準。
承恩寺門前的上馬石有兩方,東西分立,石質近於漢白玉,形制一模一樣,重約1000 公斤,應為清代石刻。每塊上馬石側面呈L 形,長約四尺半,寬約二尺,高近二尺。底為須彌座,框線飾祥雲紋飾;一級踏台長方形,樸素無華,長約二尺半;二級踏台比一級高約一尺,平面二尺正方,周邊飾繁縟紋飾的錦緞和金錢,寓意"錦繡前程""福在馬前(錢)"或"馬上前(錢)程"。
歷史上的承恩寺不開廟,但頻繁接待達官顯宦,比如萬曆皇帝和清代的禮親王等,他們多是騎著高頭大馬而來,門前配備上馬石就是比較自然的了。石景山區的上馬石僅在承恩寺有,可以證明承恩寺絕不是一所普通的廟宇。
還有一種只稱下馬石的石刻,一般僅有一塊,不具備使用價值,只是在石座上豎立一碑,上刻"官員人等,到此下馬",那是特別提示牌,告訴路人經此:高官下轎,武官下馬而行。北京國子監街的一旁,就樹立著一塊。那是皇帝所賜,以示對孔子的褒獎。
古代舉子們在國子監學習,來日功成名就後, 會騎馬來參拜,快到孔廟門口時候,必須下馬,以示對孔夫子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