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即清朝皇帝的在承德修建的夏季行宮以及依照西藏、蒙古、新疆的藏傳佛教寺廟形式修建的寺廟。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避暑山莊從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建造,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初具規模。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帝賜名為“避暑山莊”,並題寫其匾額。歷經康、雍、乾三代,費時89年(1703年~1792年)才基本完工,並在山莊外周邊修建了包括“外八廟”在內的許多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宮苑和皇家寺廟建築群。避暑山莊作為清代鼎盛時期帝王避暑的夏宮,占地564公頃,由宮殿區和苑景區組成。環列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山麓的12座皇家寺廟群,占地47.2公頃,建築面積6萬多平方米。避暑山莊結合自然山水營造的景觀是中國自然山水宮苑的傑出代表;周圍寺廟的建築形式融匯了漢、蒙、藏等多種建築形式,代表了中國建築發展過程中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成就。其人文景觀與承德獨特的丹霞地貌等自然環境完美結合,自然和諧的規劃布局是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成功實踐;其高超的造園藝術曾經影響歐洲,在18世紀世界景觀設計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其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大一統的傳統禮制思想,表達了中國18~19世紀的審美趣味,融合了中國文化的佛教宇宙觀。

1994年12月,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
  • 外文名:The MountainResort and Outlying Temples
  • 地理位置:承德市
  • 所處時代:清代
  • 占地面積:611.2 公頃
  •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公布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景點,避暑山莊,周圍寺廟,文物價值,造園技術,建築奇觀,研究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門票價格,開放時間,

歷史沿革

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市區北部。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為第一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外八廟是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東北部八座藏傳佛教寺廟的總稱。先後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間陸續建成外八廟。當時,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屬理藩院的廟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復因承德地處北京和長城以外,故稱外八廟;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現已不存)、普寧寺、安遠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在清代,設總理堪布管轄八廟,堪布住普寧寺東札倉。其他各廟住達喇嘛或副達喇嘛。
清人入關後,皇帝夏季不願居住在炎熱的北京紫禁城中,因此選擇林泉茂盛的空曠之地居住,如北京西苑和南苑。康熙帝即位後,又在北京西郊修建了暢春園和澄心園。為了鞏固與蒙古各部落的政治聯盟,康熙皇帝還經常北巡至塞外,同蒙古各部王公舉行巡幸、木蘭秋獮、年班、圍班、朝覲等儀式。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首次北巡,當年在古北口外建設了喀喇河屯行宮,在此召見漠南蒙古各部王公首領,並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承德府北建立了木蘭圍場(範圍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和內蒙古自治區境)。
康熙帝的北巡路線一般是出古北口,經灤河至內蒙古。由於皇帝儀仗車馬繁多,一天最多只能走40里,沿路人煙稀少,所以在沿路每隔40里修造一座小行宮,80里一座較大的行宮,以為駐蹕之所。在北京至木蘭圍場沿途相繼修建了石曹、懷柔、密雲、古北口、巴克什營、兩間房、熱河、釣魚台、中關、湯山、波羅河屯、濟爾哈朗圖等一系列行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