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礦模式

找礦模式()。通過研究已有礦床的發現史和礦床賦存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基本要素和找礦過程中具特殊意義的地質、物探、化探、遙感信息而提出的找礦綜合標誌和程式性構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找礦模式
  • 外文名:exploration model
  • 又稱:找礦模型
  • 模型分類:地質模型、地球物理模型
基本概念,主要內容,經驗找礦模型,物理找礦模型,化學找礦模型,綜合找礦模型,流程式找礦模型,

基本概念

找礦模式(exploration model)又稱找礦模型。通過研究已有礦床的發現史和礦床賦存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基本要素和找礦過程中具特殊意義的地質、物探、化探、遙感信息而提出的找礦綜合標誌和程式性構想。是在礦床成礦模式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發現某類具體礦床所必須具備的有利地質條件、有效的找礦技術手段以及各種直接或間接的礦化信息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主要內容

找礦模型是在成礦規律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礦床(體)的地、物、化、遙諸方面信息顯示特徵的充分發掘及綜合分析,從中優先出那些有效的、具單解性的信息作為找礦標誌,並在確定了找礦標誌和找礦方法的最佳組合後才建立起來的。因此,建立找礦模型需要全面系統的地質研究成果性資料,具體包括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推斷解釋的各種理論和數據處理方法等。
找礦模型分為、地球化學模型等。也有學者據建立找礦模式所使用的資料和種類、找礦的方法手段及當前的地質找礦理論研究現狀,認為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型:

經驗找礦模型

這是地質勘查工作中普遍使用的找礦模型。這是在地質概念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加強對找礦標誌及找礦方法的經驗總結而建立的。在地質找礦中,人們其實有意或無意地在運用這種模式。

物理找礦模型

地質—地球物理找礦模型是勘查目標物及其周圍地質、地球物理現象綜合在一體的結果,其常以圖表的形式表示。它僅對地質體及其相應的地球物理場之間的關係進行描述和綜合,一般僅涉及地質體形成的內在機制和成因上的相互關係。地質—地球物理找礦模型發揮了地球物理探礦的優勢,把地球物理和地質模型結合為一體,以解決成礦預測和普查找礦中的礦與非礦異常和礦床定量物性參數的推斷和估算問題,從而減少物探異常的多解性、提高找礦效果。

化學找礦模型

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是將已總結的地球化學標誌與礦床地質特徵融為一體,並用圖表或文字表達出來。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應突出礦體不同部位的指示元素分帶特徵及其與地質體之間的聯繫,以指導同類礦床的勘查工作。

綜合找礦模型

上述的地質—地球物理找礦模型以及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都是單一的找礦方法和地質相結合的產物,不可避免地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及片面性,只有將各種找礦方法與地質研究進行綜合的結合,才能更好地區分礦與非礦信息、推斷和識別隱伏礦床或盲礦床的存在與否,更好地指導預測找礦工作。?
綜合信息找礦模型是將各種找礦方法獲取的礦化信息及其與礦體之間的對應關係用圖表或文字的形式進行形象的表述,其可以是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所有信息的綜合,也可以是地質、物探、化探等信息的綜合(圖)。綜合信息找礦模型的建模難度較大,其常常受到資料的豐富程度的限制,但本類模型符合當前地質找礦工作的實際需要,應是大力提倡、重點發展的一種找礦模型。

流程式找礦模型

本類找礦模型以系統論作指導,把整個勘查工作視為一個包含眾多子系統的大系統,既強調勘查大系統的完整性,又重視勘查子系統(不同勘查階段,不同勘查技術方法的途徑等)的獨立性及相互依賴性,既重視勘查工作的循序漸進性,又充分考慮到找礦工作不同階段在控礦因素、找礦標誌、找礦方法上的差異性及特殊性。國內外有關這方面已建立的較有影響的具體有趙鵬大院士池順都教授的“5P地段”逐步逼近法、熊鵬飛教授的勘查模式、前蘇聯的“預測普查組合”和美國的“三部式”找礦模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