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地理學

批判地理學

批判地理學(Critical geography),又稱為激進地理學(Radical geography),是一種以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取徑作為研究和分析的一種地理學次領域。

儘管在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上存在多元性。因而缺乏明晰的理論認同,但是,批判地理學基於對生產(再生產)人群和地方之間不公平的社會一空間過程的共同關注,將不同理論取向(如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後結構主義)聚集到了一起。

換句話說,批判地理學家因其共同的意識形態立場和研究,以及推動更公平世界的願望而站在了一起。這種對產生了不平等、不均等、不公平和剝削性地理現象的社會、文化、經濟或政治關係的研究和改造的興趣,明確體現於批判地理學對道德哲學問題、社會和環境公平問題的關注,以及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的努力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批判地理學
  • 外文名:Critical geography
  • 又稱:激進地理學
  • 屬於:地理學次領域
  • 理論基礎: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基礎
  • 所屬學科:地理學
發展,計量革命,香港批判地理學會,

發展

批判地理學的發展可以被視為地理思想史的四個轉折點之一(另外三個為環境決定論區域地理學計量革命)。雖然後來實證主義取徑對於地理學而言仍有重要性,但批判地理學興起後,批判計量革命將實證主義引進地理學領域。
這現象使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這兩個主要的思想流派短暫復出。行為地理學試圖抵抗計量地理學講求以數據來解釋人類行為的趨勢。在20世紀70年代短暫的興起,試圖更深入地了解人們是如何感知地方、選定位址、並試圖挑戰使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的社會的數學模型。但行為地理學缺乏健全的理論基礎,僅止於描述層面。
就在行為主義的方法不足的情況下,批判地理學在20世紀70至80年代興起。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反擊規範性技術的實證主義的計量方法。
而這些流派中,最成功的莫過於人本主義地理學,最初為行為地理學的一部分,但反對以計量方法來詮釋人的行為與思想,故從行為地理分出。人文主義地理學借用許多人文學科及哲學的理論與技術,例如存在主義與現象學。
此外,人文主義地理學的產生使沉寂一段時間的文化地理學復興,並誕生了一些新的領域,例如女性主義地理學、後現代主義地理學、後結構主義地理學的出現。

計量革命

計量革命是西方地理學的一次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始於20世紀50年代,於60年代興盛。在計量革命中,地理學家們把數學統計方法套用在人文地理學研究中,其他學科的定律、規律也用來研究人文地理問題,使人文地理從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揭示了人文現象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空間規律性。70年代後,地理學研究中有片面追求定量化、濫用數學公式的趨勢,但也有頭腦清醒的人認識到,計量革命僅僅是一種研究手段的更新,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解釋地理現象,它只有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是一非政府研究組織, 以地理角度探討各類香港城市發展議題,提供組織資料、活動資訊、評論文章與論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