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脾生脈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扶脾生脈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入門》卷七。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之功效。主治衄血,吐血不止,脾胃虛弱,氣喘,精神短少。

基本介紹

  • 名稱:扶脾生脈散
  • 別名:黃耆補血湯
  •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 功用:健脾和胃,益氣生血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文獻摘要,原方選錄,方論選錄,

組成

人參、當歸、白芍各一錢(3g),紫菀、黃耆各二錢(6g),麥門冬、五味、甘草各五分(1.5g)。

用法用量

水煎,食後溫服。

功用

健脾和胃,益氣生血。

主治

衄血,吐血不止,脾胃虛弱,氣喘,精神短少。

方義

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當歸補血活血;白芍養血調經;紫菀溫肺,下氣;黃耆補氣昇陽,益衛固表;麥門冬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五味益氣生津;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衄血,吐血不止,脾胃虛弱,氣喘,精神短少。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1.《醫學入門》:“扶脾生脈散,人參、當歸、白芍各一錢,紫菀、黃芪各二錢,麥門冬、五味子、甘草各五分,食後水煎溫服。治見血後脾胃虛弱,氣喘,精神短少,衄血吐血不止。一方又名黃芪補血湯。”
2.《醫學入門》:“陽熱涼血與行氣。陰虛補澀自歸藏。凡血不可單行單止。蓋血來未多,必有瘀於胸膈,必先消瘀,而後涼之止之,然血熱則行,宜苦寒涼血為君,辛味行氣開郁為臣,升提俾復其位為佐,酸澀止塞其源,甘溫收補其後,涼血,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陶氏生地芩連湯、四生丸。行氣,枳梗湯、二陳湯、枳橘湯、古烏附湯,滋補,血虛,加減四物湯;昏暈,古芎歸湯;氣虛,單人參湯、扶脾生脈散、清肺生脈飲;虛甚者十全大補湯止澀,古參柏糊狗膽丸、單京墨丸,或單用炒乾薑為末,童便調服,善能止血降火。久者升提,三黃補血湯,斷根,天門冬丸、大阿膠丸、女貞丹二還血歸元,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腎氣丸、瓊玉膏,抑論血疾陰火,誤用陽燥熱藥,則血枯瘦怯,勞瘵成矣;勞傷誤用寒藥,則胸滿膈痛,血愈郁矣;墜墮閃挫,誤行補澀,則瘀蓄於胃,心下脹滿,食入即吐,名日血逆古法以二陳湯去茯苓、甘草,加赤芍等分救之,此血疾難調,最宜斟酌。”

方論選錄

1.《內科病證學》:“陽陰虛痰證:精神短少、出血不止、氣喘,扶脾生脈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