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小風

扶小風

扶小風,原名李宇飛,生於1981年,陝西扶風人。著有長篇小說《左年》,散文散見《延河》《青海湖》《散文世界》《秦嶺文學》等刊物;另有作品入選《盛開年選·2013散文卷》《中國最美散文》《齊魯文學作品年展(2014)》等文集;2014年獲第二屆孫犁文學獎,2015年獲第二十四屆全國孫犁散文獎,2016年獲第四屆柳青文學獎,第七屆冰心散文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扶小風
  • 別名:李宇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扶風
  • 出生日期:1981年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孫犁文學獎,柳青文學獎,冰心散文獎 
  • 代表作品:《左年》、《湋川筆記》

  
近期,一部由灕江出版社出版的文化隨筆一經上市,便引起了讀者的廣泛熱議和媒體的關注,尤其對於陝西寶雞的讀者。這部作品名為《湋川筆記》,作者扶小風是一位年輕的八零後作家。儘管這部作品只把視野投向關中西部扶風人文古蹟的思考和扣問,但作者卻另闢蹊徑,尋覓古今,行吟於歷史,在歷史交疊與文化沉浮中尋覓深層的內在含義,並將鄉愁融入對歷史的反思、對文化舊跡的巡禮和對歲月的感嘆中。文學博士、青年評論家閆曉昀評價這本作品“具有大散文的醇正厚實,也不乏文藝散文的輕盈靈動。”
扶小風,原名李宇飛,生於1981年,陝西扶風人,現居青島。著有長篇小說《左年》,散文散見《延河》《青海湖》《散文世界》《秦嶺文學》等刊物;另有作品入選《盛開年選·2013散文卷》《中國最美散文》《齊魯文學作品年展(2014)》等文集;2014年獲第二屆孫犁文學散文獎,2015年獲第二十四屆全國孫犁散文獎。
寫作∣寫故鄉和遙遠的記憶
記者:為什麼會寫一部這樣的文化散文作品?
扶小風:文化散文是上世紀興起的一種文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開啟了這類散文的先河。我開始文化散文的寫作完全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初意外得到一部康熙年間的《扶風縣誌》,裡面的內容非常吸引人,加之我對歷史古蹟非常喜歡,所以就探索著用文化散文的方式來記錄這些文獻中記載的人文古蹟,寫自己熟悉的地域。而故鄉是每一個人記憶中最明晰的地方,因此縣誌中記載的這些熟悉的地名及古蹟便進入了我寫作的視野。這也是一種對鄉魂追尋的方式,因為客居他鄉,遠離故土,因此我只能用文字來回憶和守望,所以才有了這部寄託鄉魂的作品。
記者:“扶小風”這個筆名很特別,讓人產生很多聯想,但是很多人很少會跟一個地名聯繫起來。
扶小風:是的,看到這個筆名大多數人都會產生疑惑。著名作家陳倉老師曾說這個名字就是一首詩。當我說起自己的故鄉在陝西扶風時,大家才會豁然頓悟,原來這個筆名與一個地名有關。出生地對於一個人來說,那是生命歷程中永遠無法忘記的烙印。當一個人在外地,他懷念故鄉的方式只能通過記憶,或者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因此,我筆下的作品就跟出生地有關,取“扶小風”這個筆名與出生地有關也就不足為奇了。
作品∣關於湋川的壯麗歌吟
記者:湋川是一個地名,它與您的故鄉陝西扶風有何關係?我們還聽說《湋川筆記》出版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包括書名的選擇?
扶小風:湋川現在是扶風境內一個村莊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商代末年湋伯帶領族人遷居於此,建立湋方國,後依附周原的周國建功立業,並助武王伐紂。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湋川村設縣制,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又改湋川縣為扶風縣。因此現在的扶風老縣城最早的名字應該叫湋川古城。因此,書名取《湋川筆記》,是為了讓讀者熟悉和了解扶風這座古城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湋川筆記》的出版,確實經歷了很多事情,湋(wei)是一個生僻字,好多人不認識。出版社建議採用“湋”字的簡化字“氵韋”,由於這個簡化字在辭海中指代的是湖北的一個地名,最終我還是堅持採用“湋”字。這樣“湋川筆記”這個書名,才得以“倖存”下來。
記者:《湋川筆記》飽含著您對故鄉最深厚的情感,它的出版對於故鄉扶風和您,乃至關中西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您如何看待這個結果。
扶小風:《湋川筆記》首先對於我而言,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像我的孩子,歷時三年孕育而成。從著手開始寫到資料查詢,我翻閱了大量的古典文集,也抄錄了大量的碑文,最終確定了寫作的內容之後,又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親身到每一個寫作的地方實際考察。所以對於它的寫作情感飽滿而深厚。而對於我的家鄉陝西以及扶風而言,我相信是一部值得大家關注的作品,因為它的內容不僅是對這片土地上蘊藏的厚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周秦文化深層的探尋,也是對華夏文明五千年歷史的梳理和反思。比如大家熟知的一代史家班固、馬援、法門寺、周原遺址等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殘章,也有眾人不熟悉的王豫嘉、王成德、飛鳳山、青龍廟、仰韶文化遺址案板坪等歷史史實,相信讀到這部作品的讀者,都會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對於關中西府的讀者,更會有一種由衷的自豪感。所以,青年作家劉省平評價該書是一部對故鄉壯麗歌吟的作品。
職業∣只是一個建築工程師
  
記者:您工作的行業根本與文字無關,您是如何把握工作與寫作的關係?
扶小風:文字是心靈溝通的一種方式,當讀者讀到你用心寫的作品並能夠產生共鳴時,說明這是對你勞動成果的極大認可。我本身是一名建築工程師,整天與建築行業打交道,所以也很難有時間集中寫作。我只是愛好寫字,並利用業餘時間斷斷續續寫一些東西,當決定要寫《湋川筆記》時,原計畫用一年時間完成,結果用了三年,所以我不是一個好的工程師,更不是一名合格的作者,更談不上是一個作家。
自我評價∣文字是洗滌靈魂的種子
記者:您如何定位您的讀者群,包括您前期的作品和以後作品的定位?
扶小風:說實話,我沒有對自己的讀者群定位過,只是隨意寫一些自己認為可以拿捏的散文和小說。《湋川筆記》是對扶風傳統文化一個階段性的梳理和傳承,它像一本史書,但是是以散文的形式表現出來,它也是一本地理隨筆,但卻記載著很多歷史的典故和文學性的東西。因此,非要對我的讀者群定位的話,我相信它是小眾的,也是一群特殊的、喜愛傳統文化的、尋找鄉魂的讀者群,或者對傳統文化有保護意識和積極推進的人群。當然,後期的作品肯定也會與故鄉有關,只是可能寫作的視角和選材有些變化。
記者:作為一個在外的遊子,您能否對自己做個簡單的自我評價?
扶小風:熊培雲說,“沒有故鄉的人尋找天堂,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我腦海的故鄉只是停留在我十八歲之前。所以,對於鄉魂,我只能通過文字來梳理和找尋,它是洗滌我靈魂的一顆種子,我在青春時光時把它種下,我相信,隨著這種情感越來越烈,它一定會在我生命中生根發芽。儘管,我只是一個在外漂泊的遊子,但我在生命中一直用文字尋找故鄉的靈魂。因此,我只能算是一個用寂寞的靈魂守衛寫作領地的遊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