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扭曲操作
第一輪扭曲操作,第二輪扭曲操作,背景,開始時間,操作目的,具體措施,實施效果,中國版扭曲操作,
第一輪扭曲操作
扭曲操作其後獲美國聯邦儲備局於1961年首次採用。當時聯儲局購入以五年期為主的40億美元長期美國國債,同時賣出短債,目的除了降低長債利率,更希望減少流失美國黃金儲備,但當年的成效不大。
第二輪扭曲操作
背景
美國在實施本次扭曲操作的貨幣政策之前,已實行了兩輪量化寬鬆政策(QE)。第一輪是從2008年11月至2010年6月,美聯儲購買了約1.725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券、抵押貸款證券和其他有毒資產。第二輪是從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美聯儲再次收購0.6萬億美元的政府長期債券 。
量化寬鬆的實質是央行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向市場投放流動性,量化寬鬆政策在實施初期取得了比較積極的效果,但是影響不能持久。同時,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資產規模與資產結構都造成了巨大衝擊,當量化寬鬆政策效微力乏之時,美聯儲推出了國債扭曲操作的貨幣政策。
開始時間
2011年9月21日美聯儲麾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在結束為期兩天的會議後宣布,維持0-0.25%的現行聯邦基金利率不變。FOMC在聲明中宣布將推出價值4000億美元的扭曲操作。這些舉動基本符合此前市場的普遍預期,美聯儲沒有調降超額儲備利率。
操作目的
通過買入十年期以上的長期國債,推低長期利率,從而推低與長期利率掛鈎的貸款利率,包括按揭和汽車貸款,鼓勵買入高風險資產,有助推動股票等資產價格上升,不會導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大,減少刺激通脹升溫的機會,有助於說服美聯儲委員會內部的鷹派接納。
但該舉措可能導致短期利率上揚,因此與2013年年中前維持極低利率的承諾有一定衝突,而在長期利率已經處於低位時進一步下跌的空間也可能有限。
具體措施
美聯儲本次4000億美元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 2,OT2)的具體措施是,在2012年6月底之前購買4000億美元的6年期至30年期國債,而同期出售規模相同的3年期或更短期國債。
2012年6月21日,美聯儲決定將已經到期的OT延期至年底,額度再增加約2670億美元,主要誘因應該是就業狀況欠佳。
2012年12月份,美聯儲宣布“扭曲操作”終止,並將用第三輪更加積極的量化寬鬆政策(QE3)代替,用於購買長期國債和抵押貸款證券(MBS)。
實施效果
(1)長短期國債收益率
從數據上來看,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2011年9月到2012年12月一直低於2%,而且1年期國債收益率變化不大,並沒有造成短期利率上揚,說明這次扭曲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國內生產總值
自次貸危機後,美國經濟一直處於調整期,此次扭曲操作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不大。
(3)就業從2010年開始,美國失業率一直處於下降通道。扭曲操作對於就業增長有一定幫助,但並不顯著。
(4)通脹水平
CPI數據從2011年9月份開始也一直在下降。
(5)股票市場
納斯達克指數上漲較明顯。
綜合來看,此次扭曲操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降低了長期利率,而且並沒有帶來明顯的副作用,因此比較成功。但是CPI、失業率、GDP等數據中很難體現扭曲操作的影響,經過兩次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持有較為充足的流動性,美國企業欠缺借貸和投資意願主要是因為經濟成長缺乏新的增長點。
而且,美聯儲扭曲操作對需求端的刺激效果很可能也較為疲弱。從美國經濟歷史角度比較,美國私人部門當前的槓桿率仍處於相對高位,貸款利率下降並不能促使消費增加。實際上,從美國的歷史看,在刺激消費方面可能是財政政策更為有效,如此前美國有關房屋、汽車等耐用品購買的稅收優惠政策促使大件消費需求釋放,但美國財政政策的新刺激方案推出同樣面臨債務上線的約束。
中國版扭曲操作
2013年8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在《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採用創新貨幣政策操作方式,同時在公開市場上凍結長期流動性和提供短期流動性。這一操作方式被市場廣泛引用為“鎖長放短”,即通過續作部分到期的三年期央票收緊長期流動性,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常備借貸便利(SLF)釋放短期流動性相結合,以達到限制金融機構期限錯配,維持貨幣市場平穩運行的目的。因為央行的這一創新貨幣政策與美聯儲在進行第三輪量化寬鬆(QE3)之前所採用的“扭曲操作”存在類似之處,又被稱之為中國版的“扭曲操作”。
儘管官方並未對這一“中國式扭曲操作”的說法進行闡釋,但實際上央行7月下旬以來的公開市場操作,均明顯體現了這一意圖。從2013年8月1日重啟的逆回購來看,規模多數徘徊在100億-400億元之間的較低水平。利率儘管呈逐次下行,但幾乎都高於市場利率,給出的信號仍是偏緊。而2013年8月1日10年期國債中標利率4.08%,為2008年6月20日以來首次攀上4.0%上方,具有標誌性意義,顯示出扭曲操作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