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樁鬧故事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扛樁鬧故事
  • 主題詞:傳統舞蹈,扛樁鬧故事,陽城縣文化館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末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陽城縣文化館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扛樁鬧故事,亦稱上樁故事,俗稱頂樁或扮故事,是陽城縣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布於城南關村和寺頭鄉的張莊村。扛樁鬧故事,明末出現雛形,清初成熟,到現在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扛樁鬧故事最早起源於民間的祭祀活動,那時每逢大旱,人們求雨過後把神像請上供桌,並把兩個兒童扮作童男童女抬出遊行,即稱“抬棍”。久而久之,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動的衍變,由“抬棍”變為扛在肩上赤腳行走,到現在的扛樁形式,並加上了一些戲劇人物故事,也從單純的祈雨祭神活動,拓展到了春節、元宵、廟會等慶典節日活動,成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被人們譽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扛樁鬧故事經歷了明、清時期的成熟和發展,到日本侵華時期的中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的搶救、“文革”中禁演至衰落,幾起幾落幾經周折,仍然薪火相傳,可見生命力之強。

歷史淵源

山西省陽城縣南關村的扛樁鬧故事古稱“抬棍”,初成於明末,成熟於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據說其起源於民間祭祀活動,每逢大旱,人們求雨過後將神像請上供桌,再抬著兩個扮作童男童女的兒童遊行,以示求雨祭神,即稱“抬棍”。久而久之,頂樁由“抬棍”變為扛在肩上赤腳行走,人們又把一些戲劇故事加到扛樁故事中,單純的求雨祭神活動被賦予人性化的成分,成為每年春節、元霄節、廟會等節日慶典不可或缺的民俗項目,扛樁鬧故事也被譽為“空中舞蹈”“無言的戲劇”。扛樁鬧故事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家庭傳承,表演者往往是從小在樁上表演,成人後在樁下操作,並多為孩提時代的裝扮。頂樁道具由背架(即上樁和下樁組成)、叉桿、手錘、三腳等,以及戲劇行頭組成。頂樁藝人頂著十歲左右的孩童,穿行頭、化戲妝,分組搭幫組成一組故事。表演內容主要是《楊家將》《岳飛傳》《西遊記》等傳統劇目,頂樁表演者跟隨伴奏嫻熟地扭動著秧歌舞步,以難度極大的功力和技巧將樁上的故事人物演繹得灑脫自然,活靈活現。

基本內容

扛樁鬧故事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家庭傳承,表演者往往是從小在樁上表演,成人後在樁下操作,並多為孩提時代的裝扮。頂樁道具由背架(即上樁和下樁組成)、叉桿、手錘、三腳等,以及戲劇行頭組成。頂樁藝人頂著十歲左右的孩童,穿行頭、化戲妝,分組搭幫組成一組故事。表演內容主要是《楊家將》《岳飛傳》《西遊記》等傳統劇目,頂樁表演者跟隨伴奏嫻熟地扭動著秧歌舞步,以難度極大的功力和技巧將樁上的故事人物演繹得灑脫自然,活靈活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