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傑斐遜評傳》是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亨利·蔡爾茲·默文。
基本介紹
- 書名:托馬斯·傑斐遜評傳
- 作者:亨利·蔡爾茲·默文 (Henry Childs Merwin)
- 原版名稱:The Founding Fathers of America: Thomas Jefferson
- ISBN:9787301234907
- 頁數:108頁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30日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那些在美國歷史上引人矚目的人物
作者簡介
默文(Henry Childs Merven,1853-1929),美國著名傳記作家,對美國開國時期政治人物深有研究,作品以論述精闢、文字優美見長。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青年時代與技能訓練.. . 3
第二章 傑斐遜時期的維吉尼亞.. . 6
第三章 蒙蒂塞洛與家庭生活.. . 9
第四章 革命時期的傑斐遜.. .11
第五章 維吉尼亞的革新.. 13
第六章 維吉尼亞州州長 .16
第七章 駐巴黎的使者.. .19
第八章 傑斐遜國務卿. 22
第九章 兩個黨派.. .26
第十章 傑斐遜總統. .30
第十一章 第二屆總統任期... 34
第十二章 公眾人物的私人生活.. . 38
第二章 傑斐遜時期的維吉尼亞.. . 6
第三章 蒙蒂塞洛與家庭生活.. . 9
第四章 革命時期的傑斐遜.. .11
第五章 維吉尼亞的革新.. 13
第六章 維吉尼亞州州長 .16
第七章 駐巴黎的使者.. .19
第八章 傑斐遜國務卿. 22
第九章 兩個黨派.. .26
第十章 傑斐遜總統. .30
第十一章 第二屆總統任期... 34
第十二章 公眾人物的私人生活.. . 38
文摘
1743年4月13日,維吉尼亞州阿爾伯馬爾縣,托馬斯。傑斐遜在這個偏遠地區的一戶人家出生了。他的父親彼得·傑斐遜是威爾斯人後裔,雖無貴族血統,但身為自耕農,在當時正是美國社會的中流砥柱。老傑斐遜身強力壯、頭腦敏捷。他力大無比,能將兩桶滿滿的、裝有l000磅重的菸草同時舉起。與國父華盛頓一樣,他也是一名勘測員。據傳,當他們在廣闊無垠、人煙稀少的土地上測量時,助理們因飢餓和疲勞而筋疲力盡,彼得·傑斐遜卻不知疲倦,一直埋頭苦幹。他能在猛獸咆哮的樹林中坦然入睡,食物缺乏時,則不得不靠宰殺隨行的騾子充飢。
托馬斯·傑斐遜繼承了父親對數學與文學的熱愛。彼得。傑斐遜從未受過正規教育,但他非常勤奮,喜愛閱讀,主要讀(《觀察家》雜誌,以及莎士比亞、蒲柏和斯威夫特的一些作品。通過閱讀這些書,他培養了自己和其他維吉尼亞人一樣的文學修養。在當時的殖民地,各家除了置辦英式家具,還收藏了這些英文書籍。彼得.傑斐遜讀過的那些莎士比亞作品(這可是個好版本)仍保存在他子孫的手中。
或許正是因為其土地測量才能,傑斐遜先生得以結識倫道夫一家,而且很快成了威廉·倫道夫這位年輕的塔卡霍土地所有者的密友。
倫道夫家族是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名門望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是蘇格蘭默里伯爵的後人,與英國許多貴族有血緣或聯姻關係。1735年,彼得·傑斐遜在古奇蘭縣獲得了1000英畝土地,成了一名種植園主。他的土地緊靠偏遠的丘陵地帶,藍嶺山脈遙遙在望。他的密友威廉·倫道夫擁有相鄰的2400英畝土地。由於傑斐遜的土地不適合蓋房子,倫道夫先生便以“一大碗潘趣酒”的要價將自己的400英畝土地轉讓給傑斐遜,供其蓋房,該契約一直被妥善保存。
彼得·傑斐遜在這裡蓋起了房子。三年後,他將威廉·倫道夫家族的一位19歲端莊女孩娶回了家。新娘名叫簡·倫道夫,是時任維吉尼亞副將艾沙姆·倫道夫的大女兒,出生在倫敦沙德威爾教區。彼得將自己的土地命名為沙德威爾。這次幸運的聯姻將這位自耕農與維吉尼亞最顯赫的貴族緊緊聯繫在一起。
1744年,阿爾伯馬爾作為新縣從古奇蘭縣劃分出來。該縣任命了三名法官,彼得·傑斐遜是其中之一。他同時被任命為土地勘測員,後來又升為該縣的陸軍上校。這個軍銜在維吉尼亞十分顯耀。彼得就任期間,這一軍銜尤為重要,因為當時英法開戰,而阿爾伯馬爾正是雙方搶奪的重點。
1757年8月,英法兩軍交戰正酣,彼得·傑斐遜卻暴病身亡。病因未見記載,或許是由於疲勞過度,或許是遭遇了風寒。彼得·傑斐遜,這位強壯、公正、和善,為白人和印第安人同時尊敬愛戴的領導離開了人世,再也不能保護其妻兒。彌留之際,彼得送給兒子托馬斯兩條訓諭:(1)他必須接受必要的正規教育;(2)為確保強健體質,他必須加強體育鍛鍊。對於父親的遺言,托馬斯經常滿懷感激地掛念嘴邊。他說,如果他必須在教育與遺產做出選擇的話,他將選擇教育。彼得-傑斐遜留下了八個孩子,除托馬斯以外,還有一個兒子,但不幸夭折。關於托馬斯的母親,世人了解得很少,但在母親的薰陶下,托馬斯熱愛音樂,感性、優雅。
父親的死讓傑斐遜獨立成長起來。後來,在一封信里,他曾提到“14歲時我就必須完全靠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拿主意,我找不到什麼親戚朋友來給我指點道路”。
他自己第一次做出的決定就是轉學,師從詹姆斯·莫里。這位優秀的牧師與學者,是胡格諾派教徒的後代,剛在阿爾伯馬爾縣定居下來。傑斐遜跟著詹姆斯·莫里求學兩年,學習希臘語與拉丁語。據一位校友後來寫到,傑斐遜在學校非常突出,學業好、人勤奮但害羞。他還是一名優秀的跑步者、敏銳的獵人、勇敢而優雅的騎手。
1760年春,傑斐遜16歲,被威廉一瑪麗學院錄取,他騎馬出發前往維吉尼亞首府威廉斯堡求學。在此之前,除了離沙德威爾4英里外的夏洛茨維爾,他從未去過別的城鎮或村莊。威廉斯堡在英語中是“品位、時尚、優雅中心”的意思,當時它是個清靜小鎮,尚未鋪砌石磚,大約有1000名居民。眺望過去,周圍是一大片青色的菸草田地。它坐落在約克和詹姆斯河中間的平原上,夏日,微風吹過平原,一掃炎日熱氣,而小鎮也無蚊蟲之擾。
威廉斯堡建設得非常精美,它甚至有幸成為之後首都華盛頓的建設典範。一條主大道貫穿該城,大道有100英尺寬,0.75英里長,國會在大道的一頭,學院在大道的另一頭,中間是一個10英畝的廣場,上面是公共建築。殖民地時期的總督就住在這裡的官邸。“除了商人與工匠,城裡還住著十幾個貴族家庭,”他們都是永久居民。仲冬時節,種植園主們坐著馬車來到鎮上,貴族騎在馬上,這座首府小鎮成為了華麗、狂歡的海洋。
1760年早春末的一天,托馬斯·傑斐遜,這位偏遠地區種植園主的孩子,當他騎馬慢慢駛入小鎮時,見到的正是這樣一幕。環視著周圍的一切,傑斐遜外表冷漠,內心卻滿是一位鄉野之民的好奇與熱情。他在該鎮住了7年,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因為他正是在此階段成長起來的。傑斐遜擁有倫道夫家族的良好基因,修長、纖瘦,但非常結實,有肌肉、身手敏捷。臉上長有雀斑,臉部稜角分明。關於他頭髮和眼睛的顏色,說法不一:有人說他頭髮是紅色,有人說是微紅,有人說是淡黃棕色;眼睛則被說成是藍色、灰色或淡褐色。他滿臉坦誠、活潑愉快,非常迷人。他少年時不算英俊,但“中年後風度翩翩。老年時非常俊美”。他有6.25英尺高,他的管家培根先生曾提到:“傑斐遜先生身材勻稱、挺拔,猶如一桿槍筒,他像是一匹駿馬,絕無贅肉,有鋼鐵般的體格,非常強壯。”
傑斐遜一直開朗、樂觀、向上。在提到事情必須“取決於事件的篇章(重要階段)時”,他說道:“我習慣於滿懷希望揭開下一篇章,儘管我常常受挫,但我永遠充滿希望。”毫無疑問,這種樂觀特質部分歸功於他健康的體魄。用他自己的話說:“無論我想吃什麼,消化器官總是毫無抱怨地悉數接受、調配,這真是上天的賜福。”他一生都有好的習慣:從不抽菸,適度飲酒,早睡,堅持走路或騎馬鍛鍊身體。
帕頓先生說,傑斐遜上學期間,威廉一瑪麗學院是“一所混雜的學校,有神學院、語法學校,管理混亂,管理者意見不一致”。但傑斐遜求知若渴,學習能力又強,出淤泥而不染。此外,一位教授對他心智的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其自傳中,傑斐遜曾寫道:“我有幸遇見了威廉·斯莫爾博士,或許正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這位來自蘇格蘭的數學教授才華橫溢,不僅在科學的大部分領域有很深的造詣,還有良好的溝通天賦和豁達開明的心。他很快就喜歡上了我,我們形影不離,只要學校沒事,他就讓我陪伴在其身旁。通過他的談話,我第一次接觸到浩瀚的科學,了解了我們置身其中的萬物之體系。”P2-6
托馬斯·傑斐遜繼承了父親對數學與文學的熱愛。彼得。傑斐遜從未受過正規教育,但他非常勤奮,喜愛閱讀,主要讀(《觀察家》雜誌,以及莎士比亞、蒲柏和斯威夫特的一些作品。通過閱讀這些書,他培養了自己和其他維吉尼亞人一樣的文學修養。在當時的殖民地,各家除了置辦英式家具,還收藏了這些英文書籍。彼得.傑斐遜讀過的那些莎士比亞作品(這可是個好版本)仍保存在他子孫的手中。
或許正是因為其土地測量才能,傑斐遜先生得以結識倫道夫一家,而且很快成了威廉·倫道夫這位年輕的塔卡霍土地所有者的密友。
倫道夫家族是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名門望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是蘇格蘭默里伯爵的後人,與英國許多貴族有血緣或聯姻關係。1735年,彼得·傑斐遜在古奇蘭縣獲得了1000英畝土地,成了一名種植園主。他的土地緊靠偏遠的丘陵地帶,藍嶺山脈遙遙在望。他的密友威廉·倫道夫擁有相鄰的2400英畝土地。由於傑斐遜的土地不適合蓋房子,倫道夫先生便以“一大碗潘趣酒”的要價將自己的400英畝土地轉讓給傑斐遜,供其蓋房,該契約一直被妥善保存。
彼得·傑斐遜在這裡蓋起了房子。三年後,他將威廉·倫道夫家族的一位19歲端莊女孩娶回了家。新娘名叫簡·倫道夫,是時任維吉尼亞副將艾沙姆·倫道夫的大女兒,出生在倫敦沙德威爾教區。彼得將自己的土地命名為沙德威爾。這次幸運的聯姻將這位自耕農與維吉尼亞最顯赫的貴族緊緊聯繫在一起。
1744年,阿爾伯馬爾作為新縣從古奇蘭縣劃分出來。該縣任命了三名法官,彼得·傑斐遜是其中之一。他同時被任命為土地勘測員,後來又升為該縣的陸軍上校。這個軍銜在維吉尼亞十分顯耀。彼得就任期間,這一軍銜尤為重要,因為當時英法開戰,而阿爾伯馬爾正是雙方搶奪的重點。
1757年8月,英法兩軍交戰正酣,彼得·傑斐遜卻暴病身亡。病因未見記載,或許是由於疲勞過度,或許是遭遇了風寒。彼得·傑斐遜,這位強壯、公正、和善,為白人和印第安人同時尊敬愛戴的領導離開了人世,再也不能保護其妻兒。彌留之際,彼得送給兒子托馬斯兩條訓諭:(1)他必須接受必要的正規教育;(2)為確保強健體質,他必須加強體育鍛鍊。對於父親的遺言,托馬斯經常滿懷感激地掛念嘴邊。他說,如果他必須在教育與遺產做出選擇的話,他將選擇教育。彼得-傑斐遜留下了八個孩子,除托馬斯以外,還有一個兒子,但不幸夭折。關於托馬斯的母親,世人了解得很少,但在母親的薰陶下,托馬斯熱愛音樂,感性、優雅。
父親的死讓傑斐遜獨立成長起來。後來,在一封信里,他曾提到“14歲時我就必須完全靠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拿主意,我找不到什麼親戚朋友來給我指點道路”。
他自己第一次做出的決定就是轉學,師從詹姆斯·莫里。這位優秀的牧師與學者,是胡格諾派教徒的後代,剛在阿爾伯馬爾縣定居下來。傑斐遜跟著詹姆斯·莫里求學兩年,學習希臘語與拉丁語。據一位校友後來寫到,傑斐遜在學校非常突出,學業好、人勤奮但害羞。他還是一名優秀的跑步者、敏銳的獵人、勇敢而優雅的騎手。
1760年春,傑斐遜16歲,被威廉一瑪麗學院錄取,他騎馬出發前往維吉尼亞首府威廉斯堡求學。在此之前,除了離沙德威爾4英里外的夏洛茨維爾,他從未去過別的城鎮或村莊。威廉斯堡在英語中是“品位、時尚、優雅中心”的意思,當時它是個清靜小鎮,尚未鋪砌石磚,大約有1000名居民。眺望過去,周圍是一大片青色的菸草田地。它坐落在約克和詹姆斯河中間的平原上,夏日,微風吹過平原,一掃炎日熱氣,而小鎮也無蚊蟲之擾。
威廉斯堡建設得非常精美,它甚至有幸成為之後首都華盛頓的建設典範。一條主大道貫穿該城,大道有100英尺寬,0.75英里長,國會在大道的一頭,學院在大道的另一頭,中間是一個10英畝的廣場,上面是公共建築。殖民地時期的總督就住在這裡的官邸。“除了商人與工匠,城裡還住著十幾個貴族家庭,”他們都是永久居民。仲冬時節,種植園主們坐著馬車來到鎮上,貴族騎在馬上,這座首府小鎮成為了華麗、狂歡的海洋。
1760年早春末的一天,托馬斯·傑斐遜,這位偏遠地區種植園主的孩子,當他騎馬慢慢駛入小鎮時,見到的正是這樣一幕。環視著周圍的一切,傑斐遜外表冷漠,內心卻滿是一位鄉野之民的好奇與熱情。他在該鎮住了7年,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因為他正是在此階段成長起來的。傑斐遜擁有倫道夫家族的良好基因,修長、纖瘦,但非常結實,有肌肉、身手敏捷。臉上長有雀斑,臉部稜角分明。關於他頭髮和眼睛的顏色,說法不一:有人說他頭髮是紅色,有人說是微紅,有人說是淡黃棕色;眼睛則被說成是藍色、灰色或淡褐色。他滿臉坦誠、活潑愉快,非常迷人。他少年時不算英俊,但“中年後風度翩翩。老年時非常俊美”。他有6.25英尺高,他的管家培根先生曾提到:“傑斐遜先生身材勻稱、挺拔,猶如一桿槍筒,他像是一匹駿馬,絕無贅肉,有鋼鐵般的體格,非常強壯。”
傑斐遜一直開朗、樂觀、向上。在提到事情必須“取決於事件的篇章(重要階段)時”,他說道:“我習慣於滿懷希望揭開下一篇章,儘管我常常受挫,但我永遠充滿希望。”毫無疑問,這種樂觀特質部分歸功於他健康的體魄。用他自己的話說:“無論我想吃什麼,消化器官總是毫無抱怨地悉數接受、調配,這真是上天的賜福。”他一生都有好的習慣:從不抽菸,適度飲酒,早睡,堅持走路或騎馬鍛鍊身體。
帕頓先生說,傑斐遜上學期間,威廉一瑪麗學院是“一所混雜的學校,有神學院、語法學校,管理混亂,管理者意見不一致”。但傑斐遜求知若渴,學習能力又強,出淤泥而不染。此外,一位教授對他心智的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其自傳中,傑斐遜曾寫道:“我有幸遇見了威廉·斯莫爾博士,或許正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這位來自蘇格蘭的數學教授才華橫溢,不僅在科學的大部分領域有很深的造詣,還有良好的溝通天賦和豁達開明的心。他很快就喜歡上了我,我們形影不離,只要學校沒事,他就讓我陪伴在其身旁。通過他的談話,我第一次接觸到浩瀚的科學,了解了我們置身其中的萬物之體系。”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