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腳

托腳

托腳是宋式建築大木作梁架構件,明清官式建築無此構件。在現存元代以前的古建築梁架中十分常見,規格上小於叉手,其斷面尺寸大多為寬十五分,厚五分,如依一等材推算,約為高27厘米,厚9厘米,其高為宋制的單材。“托腳”安於平梁以下的各梁袱之間,其上端支頂檁子,以防檁子下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腳
  • 屬性:古建築大木作構件
叉手與托腳,結構套用,

叉手與托腳

元以前的叉手用材較大,宋《營造法式》規定:“造叉手之制,若殿閣廣一材一架,余屋廣隨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廣三分之一。”元代叉手斷面有的已經變小,明、清多不用。但在某些地區的明、清建築中雖仍保留此形制,用材顯著縮小,已不能達到在早期建築中所負擔的荷載能力。
托腳的作用與叉手一樣也是支撐上一步架中的載重,只是地位不同,都是置於平梁以下的各個梁的兩端。宋、金建築中常有斜跨二步架的大托腳,如:河北正定隆興寺的轉輪藏殿的梁架就是套用此種構件,成為這一時期的結構精品。元代建築中托腳的使用還較普遍,明、清時期已很少見此種構件。

結構套用

山西五台唐代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已見“托腳”形制,但唐時的“托腳”僅為四椽袱上安置,不同於宋《營造法式》中梁袱上均置“托腳”的做法,至元代這種構件經常使用,明清建築的梁袱端部,由於取消了結點支撐檁子的方式,結構上更加穩固,因此, “托腳”則成為不必要的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