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效應是一種空間感知錯覺,發生在觀察者判斷刺激序列中連續刺激的距離時。當從一個刺激到另一個刺激的距離是恆定的,從一個刺激到下一個刺激的時間也是不變的,受試者傾向於正確地判斷距離。但是,如果從一個刺激到下一個刺激的距離是恆定的,但是從一個刺激到下一個刺激的時間是不恆定的,那么被試者就會誤以為有較短時間間隔的間隔也有較短的空間間隔。因此,托效應揭示了刺激時間對刺激間隔感知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效應
- 外文名:Tau effect
- 概念:心理學術語
不同感覺通道的托效應,基於速度期望的理論,恆定速度假說,低速期望理論,
不同感覺通道的托效應
托效應在視覺、聽覺和觸覺中均有體現。在觸覺中,托效應首先被Gelb(1914)描述。後來,Helson(1930)將其命名為托效應(tau effect),並由Helson和King(1931)詳細闡述了這一現象。除單一感覺模式外(即:純視覺,聽覺,或觸覺)托效應,也可以發生交叉效應。例如,Kawabe等人(2008)表明,聽覺音調之間的時間間隔可能會影響受試者對視覺閃現之間空間間隔的知覺判斷,與托效應的預測一致。
基於速度期望的理論
穿越空間距離和經過的時間是由速度聯繫起來的。因此,認為托效應是大腦對刺激速度的假設的結果,這是合乎邏輯的。事實上,心理學界為了解釋托效應,提出了很多關於大腦對刺激速度的期望的理論。
恆定速度假說
根據Jones和Huang(1982)提出的恆速假設,感知包含了對恆定速度的先驗期望。因此,考慮到由連續刺激所標記的時間間隔,大腦預計空間間隔將產生恆定的速度運動(即:,均勻運動)。Goldreich(2007)指出了這一理論的一個局限性,它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即使是兩種刺激在快速連續出現的情況下,也會被認為是更短的時間間隔。在沒有第三種刺激產生第二個空間和時間間隔的情況下,恆定速度假設對這兩個刺激的情況沒有任何影響。
低速期望理論
根據Goldreich(2007)提出的觸覺貝葉斯感知模型,大腦對觸覺刺激的估計傾向於緩慢移動。貝葉斯模型通過將不確定的空間和時間的感覺信息與先前對觸覺刺激低速的期望結合在一起,達到了一個最優的機率推理。刺激傾向於緩慢移動的期望導致了對快速連續刺激(“知覺長度收縮”)空間分離的感知低估,從而重新產生托效應和相關錯覺。
與恆定速度假說不同的是,貝葉斯模型保持了在感知距離上的低估,即使在快速連續出現兩個刺激的情況下也是如此。貝葉斯模型假設感知到兩個刺激之間的距離為l *,l為實際長度的函式,經過的時間為t:
l*=l/1 + 2(τ/t)
tau參數(τ)正比於觀察者的空間不確定性(具體地說,它是空間標準差除以低速之前標準差)。與此模型相一致的是,Tong 等(2016)顯示了由弱刺激組成的刺激對,其局部的不確定性比更強的刺激對更大,導致更明顯的長度收縮。Goldreich和Tong(2013)模擬了3刺激序列感知的托效應,將貝葉斯模型與低加速期望的貝葉斯模型進行了比較(類似於恆速假設),他們發現,低速度的先驗模型更適合於人的觸覺效應數據。有趣的是,當時間被不準確地感知的時候。由於卡帕效應(在感知一系列連續刺激的過程中,受試者傾向於高估兩個連續刺激之間的時間間隔),貝葉斯觀察者模型判斷刺激間隔遵循感知時間,而不是實際時間,這與被試的主觀報告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