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花

打花

"打花"是陝北春節燈節晚上一項重要的活動,這是一種古老的煙火表演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花
  • 拼音:dǎ huā
  • 解釋:打水激起浪花
  • 方言:玩花樣,消磨時間
釋義,方言中的打花,蕪湖,陝北,兩湖地區,

釋義

1.採花摘花
2.打水激起浪花
3.閒談,說笑。
4.【方言】玩花樣,消磨時間,通常用於朋友之間說笑。

方言中的打花

蕪湖

蕪湖方言。打花,上班偷懶不幹事。

陝北

人們用風箱燒火,把鐵和銅熔化,再把熔化的鐵水、銅水倒在放有濕沙的木板上,迅速向空中拋撒,此時光芒四射,極為壯觀。火塔塔邊的嗩吶演奏是這裡元宵之夜一大景觀(見題圖)。花燈之下,十字街頭,人們用大煤塊壘成寶塔狀的火塔,引火點燃,嗩吶班子圍坐在火塔前,聽眾或立,或蹲,或席地而坐,或靠於牆下、崖畔,聆聽嗩吶演奏。火熊熊,曲聲聲,兩支嗩吶、一面小鼓,一對小鑔、一個乳鑼,開始了那傳統曲牌的演奏,高昂鏗鏘的嗩吶曲、清脆明晰的鑼鼓點在黃土高原峽谷上縈繞。

兩湖地區

湘、湘西、鄂西南土家族織錦,當地稱“打花”。因主要用作鋪蓋(被面)亦常稱為“土花(打花)鋪蓋”,土家語稱“西蘭卡普”。傳統土家錦棉線為經,各色纖維為緯,斜型腰機,通經斷緯手工挑織,彩緯滿鋪顯花。紋飾大多採用各種花鳥蟲草走獸和生活用具,經抽象概括為象徵性和幾何形圖案,配色濃烈鮮艷,有粗獷、樸質、敦厚、絢麗的民族風格。源於古代當地的“溪布”“峝布”“斑布”,文獻多有記載,宋朱輔《溪蠻叢笑》:“績五色線為之,文彩斑斕可觀,俗用為被或衣裙,或作峝巾,故又稱巾。”乾隆《永順府志》:“斑布即土錦,土人以一手織緯,一手用細牛角挑花,遂成五色。”土家錦過去均為民間自織自用,近年已有專業工廠生產,創新發展了多種旅遊紀念品和日用、裝飾織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