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臘底自然村

打臘底自然村

打臘底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新華鄉戈紀街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新華鄉東邊,距離村委會1.2公里,距離鄉政府1.2公里,國土面積有1.8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打臘底自然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紅河州屏邊苗族自治縣
  • 面積:1.8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村情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風土人情,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該村海拔1700米,年平均氣溫15.2℃,年降水量1032 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稻穀等農作物。有耕地413.5畝,其中水田105 畝,山地308.5 畝,人均耕地2.49畝;有林地484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1戶,有鄉村人口151人,以彝族為主,其中男性104人,女性47人。 到2009年底,全村享受農村低保有24人,占總人口數的15.89%;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9人,參合率92.05%。其中農業人口151人,勞動力7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1 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1.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41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科學引導,合理規劃,以培訓促發展,大力發展烤菸、梨、桃子等。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13.5 畝(其中:田105 畝,308.5 畝),人均耕地2.49 畝,主要種植玉米、稻穀等作物;擁有林地484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8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29 畝,主要種植杉木、雪梨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 600.32畝,其他面積1201.88 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9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0.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8.43%。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1.3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10萬元,占總收入的58.35%;畜牧業收入15.00萬元,占總收入的36.3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11頭);林業收入0.70萬元,占總收入的1.69%;第二、三產業收入1.50萬元,占總收入的3.63%。農民人均純收入1841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0人(占勞動力的0%),在省內務工0人,省外務工0人。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雪梨產業。
柑桔柑桔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 、通電 、通路 、通電話四通,無路燈。全村有41戶通自來水,有4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97.56%和 97.56%)。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2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機車11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建有小水窖2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0 戶。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戶農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華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徐屏友誼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2公里,距離中學1.2公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學校一角學校一角

風土人情

彝語"打"為那邊,"臘"為山樑,"底"為平地。清初建在那邊山樑緩平地上的村子,故名"打臘底"。彝族是最早在此居住的民族,他們把廣大的半山區和河谷地帶的荒坡順勢隨水開闢成層層梯田、台地,築溝飲水,種植各種作物,發展生產。彝族的勤勞是眾所周知的,也是這個民族中的最高美德,人人養成自勞其力的優良習慣。在這個民族中,最忌諱一個"懶"字。彝族很講究文明禮貌,在本民族中,長幼分明。晚輩不得與長輩通凳而坐;途中如遇長輩,必須佇立路旁讓道;對客人,一律讓坐上席,捧酒、傳煙、遞水,以雞頭敬人。彝族人民從不苟且貪財,不是自己勞動所得,不拿不摸。彝族民眾能歌善舞,勞動之間,常常引吭高歌;勞動之餘,在"公房"里和田野間,管弦常鳴。彝族人民性格豪爽,無論與何人交往,從來是以心相見,誠懇無欺。實行一夫一妻制,家族不婚,姨表不婚,姑舅之間則優先配婚。喪葬實行棺木土葬。跳掌又稱"搓響把",是彝族人民廣泛開展的一項文娛活動,也是彝族青年男女社交戀愛的大好時機。每年冬月十五至正月十五是彝族跳掌的有趣時間。活動時由三個寨老主持,他們是青年的月下老人,專為一對對青年男女穿針引線,巧搭鵲橋,保證跳掌活動的圓滿結束。跳掌結束的最後一天,寨老們要在跳掌的地方撒一些五穀六麥,讓參加活動的青年男女們來搶,以示來年五穀豐登。火把節是彝族的重大節日,於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
彝族村民彝族村民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9.1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烤菸、三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1戶,共鄉村人口150人,其中男性94人,女性56人。其中農業人口150人,勞動力107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2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2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新華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徐屏友誼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20公里,距離中學1.2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4人,中學生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83.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0人。 團員7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一是民眾文化素質低;二是缺乏活動場地;三是農田灌溉大溝塌方。。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科學引導,合理規劃,以培訓促發展,大力發展烤菸、梨、桃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