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牲部落,清代對大小興安嶺一帶索倫(今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錫伯、赫哲等漁獵民族的總稱。由“布特哈”(滿語,漢意“虞獵”或“打牲”)引申而來。康熙年...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負責管理東北“龍興之地”打牲部落行政事務,專門辦理清朝皇室、宮廷特需的東北地區特產物品,如烏拉草、人參、貂皮、東珠、鱘鰉魚、松子、蜂蜜、等。...
打牲,讀音dǎ shēng,泛指清代對漁獵民族的總稱。......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又別出 索倫 兵、 錫伯 兵……皆打牲遊牧部落之臣服較後者。”...
康熙八年(1669年),在寧古塔將軍之下設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布在黑龍江上、中游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 [5] 。...
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是滿清政府直接管轄的特殊機構,是管理地方打牲部落行政事務的機關,負責向清皇室進貢以當地特產為主的經濟特區。總管衙門設在吉林烏拉街城裡十字街東...
分布在中國大興安嶺山區布特哈、莫力達瓦等旗以狩獵為主的鄂溫克族,清代被稱為打牲部落。當時每個部落(“阿巴”)包括若干氏族(“哈拉”),後者則為若干個父權制...
卦爾察部,部落名。又作瓜爾察、瓜勒察。女真後裔。地當伯都訥(今扶餘縣)城東北,松花江與嫩江合流下游南北地。明時,役屬蒙古科爾沁部。清初為打牲部落。明...
引申為打牲部落。清朝時候對居住在現在嫩江流域及大小興安嶺一帶的索倫(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錫伯、赫哲等漁獵民族,都稱為「布特哈」(二)是清朝時候政區名...
同時,鑒於齊齊哈爾、呼蘭、通肯副都統轄區已添設民官,“布特哈系打牲部落,牲丁無多”,黑龍江將軍奏請朝廷批准,於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初,裁撤了齊齊哈爾、...
清政區名。康熙中以分布於嫩江及其兩岸支流的索倫(今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打牲部落編置佐領,設布特哈(滿語,意為“漁獵”;漢譯“打牲處”)總管,駐...
興安是以興安嶺命名,興安嶺古稱鮮卑山,是連綿不斷小山組成的大森林之意。清代這裡居住著不同民族的打牲部落布特哈,是中國北方狩獵民族的搖籃。...
清初,為布特哈八旗打牲部落的牧獵區,先後隸屬布特哈總管、布特哈副都統管轄。清末,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撤銷布特哈副都統,劃歸西路布特哈總管管轄。後來...
布特哈為打牲部落之總稱,故東北數千里內處山野業采捕者悉隸之總管,駐札處在伊伯河西岸,地名扎克丹布特哈,之北境以興安大嶺為俄羅斯界,呼倫貝爾之西北境以...
清初,為布特哈八旗打牲部落的牧獵區,先後隸屬布特哈總管、布特哈副都統管轄。清末,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撤銷布特哈副都統,劃歸西路布特哈總管管轄。後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原居住在黑龍江、嫩江上游地區的達斡爾、索倫(鄂溫克)等族眾因俄亂內遷今嫩江、諾敏江(河)沿岸定居,縣境是時為布特哈八旗打牲部落的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