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洛村

打洛村

打洛村行政村隸屬於勐海縣打洛鎮,地處鎮西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73公里。 轄打洛城子、曼蚌、曼廠等13個自然村。現有農戶1269戶,有鄉村人口5754人,其中農業人口5737人,勞動力402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55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打洛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
  • 電話區號:0691
  • 郵政區碼:666212
  • 地理位置:打洛鎮西南邊
  • 面積:33.95平方公里
  • 人口:5754
  • 機場:西雙版納機場
  • 車牌代碼:雲K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33.95平方公里,海拔635米,年平均氣溫21.9℃,年降水量1,230毫米,適合種植橡膠香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886畝,人均耕地0.84畝,林地43,432.71畝,其中:橡膠面積10398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36.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9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林業為主。
綠蔭中的佛寺綠蔭中的佛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886畝(其中:水田4,425畝,旱地461畝),人均耕地0.85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43,432.71畝,其中經濟地9,64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8畝,主要種植橡膠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64.90畝,其中養殖面積185畝;草地3.00畝;荒山荒地400.00畝,其他面積1,637.50畝。有獨樹成林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1,256戶通自來水。有1,256戶通電,有1,25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99.5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5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56戶(分別占總數的100%和100%)。
沼氣灶沼氣灶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村內主幹道大部分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8輛,農用運輸車34輛,拖拉機561輛,機車1,64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425畝,有效灌溉率為90.57%,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05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1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7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63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13戶。全村有13個自然村已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28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2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無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的農戶。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55萬元,占總收入的25.51%;畜牧業收入382萬元,占總收入的14.8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94頭,肉牛1,324 頭);漁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2.42%;林業收入1,187萬元,占總收入的46.23%;第二、三產業收入246萬元,占總收入的9.58 %;工資性收入119萬元,占總收入的4.64%;其他收入(包括轉移性、財產性收入等)36萬元,占總收入的1.41%。農民人均純收入3,274元,農民收入以林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87人(占勞動力的4.78%),在省內務工105人,到省外務工83人。
種植業種植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56戶,鄉村人口5,708人,其中男性2,841人,女性2,867人。其中農業人口5,433人,勞動力3,919人。該村以傣為主,是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混居地,其中傣族4,775人,布朗族427人,哈尼族426人。到2008年底,全村無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708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9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9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6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256戶,占農戶總數的100.00%。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9,667平方米,擁有教師19人,在校學生603人,距離鎮中學1.5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03人,其中小學生375人,中學生228人。
全村組建老年人協會分會1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5個,下設1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96人,少數民族黨員84人,其中男黨員83人、女黨員15人。
村委會由支書(兼主任)、副書記、副主任、武乾、婦女主任組成,下設13等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2個,共有團員40人。

人文地理

 打洛傣語,打:渡口;洛:混合。打洛:相居渡口(寨)。因坐落在傣族布朗族頭人曾共同居住過的渡口邊得名。全村總人口5312人中有傣族4647人,布朗族421人,哈尼族310人。打洛村委會雖說是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的混居地,但各民族團結互助,共同發展。這裡居住的三種民族可以稱之為現代少數民族的代表,因為他們受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影響比較大,如村寨里的老年人開始成立老年人協會,村民購買股票、基金、開展邊境貿易等等。
宗教文化活動宗教文化活動
因為傣族居多,其他兩個民族的生活習俗也深受傣族的影響。如傣族風味獨特的菜餚。傣族的菜譜豐富多彩,從製作方法來看,可以分為烤、蒸、剁、醃田大類,共一百二十多種。其中,以豬肉為主料,採用碎片烤、碎肉蒸、酸肉烤"的方法烹製出來的菜餚,香甜鮮美,風味獨特;以牛肉為主料,採用"烤乾巴絲、剁肉花"的方法烹製出來的菜餚,別具一格;以雞肉為主料,採用"包蒸、涼拌、碎烤"的方法烹製出來的菜餚,味道鮮美;以魚為主料,採用"蒸魚片、烤魚片"的方法烹製出來的菜餚,肉質軟,香味濃,味道更美。概括起來說,傣族風味菜餚的特點,就是"酸、辣、香"三個字。傣家的菜餚豐富多彩,若有興趣,請到傣家來做客,品嘗傣味的飯菜,能這樣,會給你留下美好的記憶。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打洛村委會按照州委、州政府和勐海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農村工作,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項目的規劃和建設,完成了5個村小組基礎設施建設總預算投資79.5萬元,其中新農村項目資金27萬元,打洛鎮黨委政府及上級部門投入物資(水泥)58噸折合人民幣5.6萬元,民眾投工投勞、自籌資金38.8萬元,現有資金缺口8.9萬元。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基礎設施總體上較薄弱。農田水利和道路等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抵抗災害能力不強不能保證農業生產的需要;2、文化教育較為落後。民眾對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不能科學合理的利用技術;3、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少,幹部報酬比較低,影響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的正常開展;
重點發展(香蕉產業)重點發展(香蕉產業)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鞏固和發展橡膠產業。大力推廣橡膠新割制技術,確保橡膠種植業穩步發展,發展橡膠林下生態養殖和林下種植,增加農民收入。2、利用靠近鎮政府所在地和口岸的地理優勢,發展餐飲、旅遊第三產業。3、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實體。到“十一五”末,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2630元增加到3500元。4、到2009-2010年重點發展曼賣本、菜園新村曼廠村的養豬業,到2009年年末平均每戶計畫出欄生豬8-12頭,成為養豬村。計畫完成曼永村曼蚌村城子村曼等村曼打火村、曼賣本、曼廠村、曼掌村曼彥村、菜園新村、曼佧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地圖信息

地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