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擺子

打擺子

打擺子是瘧疾的俗稱,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性寄生蟲病。中醫也稱“正瘧”、溫瘧。

網路流行語,意思是特無聊,在發獃。從安醫迅速向全國高校擴散,也是廣大遊戲玩家口頭禪,表示對遊戲不滿。

湖南部分地區的方言,意思大概為:無所事事,無作為,消極怠工。

江蘇地區方言,意思大概為:沒有必要和類似有毛病的舉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擺子
  • 別稱:“正瘧”、溫瘧
  • 解釋: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性寄生蟲病
  • 類型:疾病名稱
臨床表現,病因,症狀,檢查,治療,

臨床表現

典型發作者,先發冷發抖,皮膚起雞皮疙瘩,面色紫紺,半小時到1小時體溫迅速升高,頭痛面紅,噁心嘔吐,全身酸痛,神志模糊,胡言亂語,持續4-8小時後體溫下降,全身出汗,部分患者口鼻出現皰疹,日久未治者可並發鞏膜黃疸、貧血、肝脾腫大等疾患。
瘧疾瘧疾
非典型發作者體溫可達42°C,昏迷,惡性發作者劇烈頭疼,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精神錯亂,腹痛腹瀉,抽搐昏迷,偏癱失語。寒冷型者有出汗、體溫和血壓下降等特徵,如不及時搶救則愈後不良。

病因

(一)傳染源:瘧疾病人及帶蟲者是瘧疾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瘧疾的自然傳播媒介是按蚊。
(三)人群易感性:人對瘧疾普遍易感。

症狀

潛伏期:從人體感染瘧原蟲到發病(口腔溫度超過37.8℃),稱潛伏期。
(一)間日瘧:多急起,復發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驅症狀,如乏力、倦怠、打呵欠;頭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適或腹瀉;不規則低熱。一般持續2~3天,長者一周。隨後轉為典型發作。分為三期。
1.發冷期:驟感畏寒,先為四肢末端發涼,迅覺背部、全身發冷。皮膚起雞皮疙瘩,口唇,指甲發紺,顏面蒼白,全身肌肉關節酸痛。
2.發熱期:冷感消失以後,面色轉紅,紫紺消失,體溫迅速上升,通常發冷越顯著,則體溫就愈高,可達40℃以上。
3.出汗期:高熱後期,顏面手心微汗,隨後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濕透,約2~3小時體溫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覺舒適,但十分睏倦,常安然入睡。
(二)三日瘧:發作與間日瘧相似,但為三日發作一次,發作多在早晨,持續4~6小時。脾大貧血較輕,但復發率高,且常有蛋白尿,尤其兒童感染,可形成瘧疾腎病。三日瘧易混合感染,此刻病情重很難自愈。

檢查

1.血象: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在多次發作後下降,惡性瘧尤重;白細胞總數初發時可稍增,後正常或稍低,白細胞分類單核細胞常增多,並見吞噬有瘧色素顆粒。
2.瘧原蟲檢查。
(1)血液塗片(溥片可厚片)染色查瘧原蟲。
(2)骨髓塗片染色查瘧原蟲,陽性率較血片高。
3.血清學檢查,陽性率可達90%。

治療

(一)基礎治療。
(二)病原治療。病原治療的目的是既要殺滅紅內期的瘧原蟲以控制發作,又要殺滅紅外期的瘧原蟲以防止復發,並要殺滅配子體以防止傳播。
1.控制發作。
(1)氯喹,是目前控制發作的首選藥。
(2)其它新藥:磷酸咯啶,磷酸咯萘啶。
2.惡性瘧原蟲的抗藥性。
氯喹。對有抗性者應選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聯合用藥。
3.防止復發和傳播。
磷酸伯氨喹啉(簡稱伯喹):本品能殺滅紅細胞外期原蟲及配子體,故可防止復發和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