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宣言:
打工詩人:一個特殊時代的歌者;
打工詩歌:與命運抗爭的一面旗幟!
我們的心愿:
用苦難的青春寫下真實與夢想,
為漂泊的青春作證!
——選自《打工詩人》刊首語:羅德遠
《打工詩人》的歷史背景
在中國南方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地區,有這樣一群普通而又特殊的打工者——他們普通,是因為他們與許多打工者一樣,飽嘗了打工生活的苦辣酸鹹,有著顛沛流離的人生;他們特殊,是因為他們始終懷抱美好的理想,跋涉途中藉文字的溫暖照亮心靈,用漂泊的青春抒寫夢想、吟唱生活,為千百萬打工者樹立了一面與命運抗爭的旗幟……
他們打工,他們寫詩,一個獨特的稱謂很能表明他們的特殊身份——打工詩人。
一直以來,由於生存環境的流動性及其它因素使然,打工詩人們的作品零星地出現在一些打工生活期刊上,未能產生其應有的影響。這是一群從流水線上成長起來的打工詩人,因為追求清貧的詩歌夢想,他們所遭受的苦難甚至比一些普通打工者還要多;然而因為有了詩歌精神的照耀,他們遠離了迷茫和黑暗……一種沉甸甸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那乾過苦力經受過磨難的手拿起了筆——那些來自底層催人淚下的吶喊和出自心靈的訴求,曾感動過許許多多同在異鄉尋夢的朋友……
《打工詩人》的發起
打工詩人們由於命運相似和愛好相同,是很容易引為知己,走到一起來的。這其中,《佛山文藝》、《打工族》等起到了功不可沒的“紐帶”作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佛山文藝》的“星夢園打工詩人流行榜”和《外來工》的“青春驛站”很受打工讀者追捧,許多作者以能在這兩個欄目發表作品為榮耀。1996——1999的幾年間,徐非、沈岳明、羅德遠、任明友、曾文廣、柳冬嫵、張守剛等的作品頻頻在欄目里亮相。慢慢地,彼此的名字讓對方所熟知。
2001年正月初三,惠州西湖。許強和羅德遠、徐非、任明友都沒有回老家過年,他們相約來到惠州暢敘文學人生。遊覽西湖時,大家不知不覺談到了時下眾說紛法的“打工文學”——都是詩歌愛好者,話題自然又轉到了詩歌上。大家認為,一些處於“高蹈”地位的詩歌正孤芳自賞遠離普羅大眾,而打工者的生存和情感狀態卻未能引起更多的關注。“乾脆辦一份打工人自己的詩報吧!”大家很快有了一個共同的想法。
屆時由幾位編委自費出版,並邀請了遠在四川的《星星詩刊》主編楊牧題寫了刊名。2001年5月31日,選發17位詩歌作者的《打工詩人》報出刊了!
第一期印刷了500份,寄向四面八方,很快,這份普通的詩報就在詩壇掀起了一場不小的波瀾!一些著名評論家、詩人讀到這份粗糙的報紙後十分震動,他們沒想到:一份純粹的詩報,竟然誕生在求生與競爭激烈的沿海,而且出自一群異鄉謀生的打工者之手!更令他們刮目相看的是,這些詩作的質量並不比一些知名詩人差!隨後,《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詩林》、《北京文學》、《星星詩刊》、《華夏詩報》等用大量的篇幅轉載了《打工詩人》的作品。《北京文學》破例選發了兩個專版,《詩林》更是用大量版面選發10位打工詩人的30首詩作。一至九期,《打工詩人》報被轉載率竟達到了近80%,印數則從最初的500份增加到5000份。
打工詩歌的成長
“打工詩歌”和《打工詩人》出現在廣東不是偶然的,廣東打工潮的出現,為其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打工詩人》為詩壇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詩歌人才。《打工詩歌》關注時代,關注底層部落的生存與命運,這樣的文藝作品絕不會曲高和寡,這樣的藝術有血有肉、形象豐滿,一定能在千百萬人心中越傳越遠,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史……,由許強、陳忠村、羅德遠主編的中國第一部打工詩選《中國打工詩歌精選》,出版,該書厚達500頁,收錄了全國各地打工詩歌作者的作品,將是一部時代性的珍貴文字史料。 對於熱愛詩歌的打工讀者而言,他們的名字並不陌生:許強、羅德遠、徐非、任明友、張守剛、曾文廣、沈岳明、許嵐、柳冬嫵、何真宗、劉大程、家禾、馬忠、鄭小瓊、黃吉文、李明亮、鬱金、汪洋、鄭建偉、李福登、葉耳、李笙歌、游魚、劉洪希、唐以洪、魏先和、湘男、李長空、李海濤、阿魯、池沫樹、李晃、劉付雲、尹宏燈、趙大海、黃世釗、陶天財、李斌平、王曉忠、楊長發、羅占勇、陳傳貴、宋世安、孫海濤、黃榮東、陳永安、孫久萬、曹月芬、徐晟……如果按地域劃分的話,他們分別來自四川、重慶、湖南、安徽、湖北等全國近三十個省……
至2011年,《打工詩人》已走過十年歷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底層打工者或關注底層的作者加入這支創作隊伍,這些現實主義的詩篇,注入打工者或底層的理想和信念,為心靈帶來精神的嚮往與寄託。從第27期起,在《打工詩人》報頭打上鮮明一行字:堅持民間立場,關注底層生態,以此表明今後一個時期的辦報方向。《打工詩人》至今出刊29期,共推出300多位“打工詩人”的1500多首優秀詩歌作品,作者由最初主要集中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到遍及長三角、北京、天津、重慶、浙江等全國各地,創作者主要來自白領、普工、修理工、建築工、補鞋工、流浪歌手等各個行業的業餘作者。通過《打工詩人》這個載體,先後編選出版了《1985-2005年中國打工詩歌精選》、《2008年中國打工詩歌精選》、《2009-2010中國打工詩歌精選》等年度選本,將“打工詩歌”推向全國,《文學報》、《中國青年》、《詩刊》、《工人日報》、《詩選刊》、《星星詩刊》、《華夏詩報》等報刊陸續推出作品專輯,介紹和推薦打工詩歌優秀作品,近五十位打工者出版個人詩歌作品集,全國有50多位專家、教授對“打工詩歌”進行研究,更有許多大學生、研究生、碩士、博士生將“打工詩歌”作為畢業或研究論文。
2011年11月5-6日,由廣東省惠州市作家協會、《打工詩人》編委會聯合主辦的“《打工詩人》創刊十年紀念詩會”在惠州西子湖畔的惠州賓館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教授、專家和珠三角的打工文化精英濟濟一堂,共同見證《打工詩人》創刊十年走過的不凡歷程。
參會的打工詩人代表,來自打工的各個行業,如從河源趕來的商西恆,他是一名四川省作協的會員,同時也是一名地道的建築工;任明友、黃吉文、汪雪英、蔣明、王承東、陳芳、池沫樹、李凌、李建毅、蔣志武、冰雨、許立志、黃貴美……以及今天未能參加活動的編委詩人徐非、許嵐,還有創辦民刊的李晃、陳劍文、步緣等,他們從最底層做起,如今大多是編輯記者、企業報主編、主管,私營業主等,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情感來源,仍然來自打工生活,他們堪稱優秀的“打工詩歌”寫作者。
總結打工文學,梳理“打工詩人”發展歷程,一些人和事無法繞過。一些報刊雜誌、詩人作家推動了“打工詩歌”的發展,如最早提出“打工文學”概念、中國最早打工生活期刊《大鵬灣》的編輯張偉明先生;先後在《佛山文藝》、《打工族》、《江門文藝》從事詩歌編輯工作的鄢文江先生;早在1996年2月創辦過《打工報》,成立打工文學協會的周崇賢、鄢文江和林靈先生(15年前,周崇賢、鄢文江、林靈等人創辦《打工報》,成立打工文學協會;2001年,創辦《打工詩人》。
此前廣東省成立青年產業工人作家協會、創辦會刊,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多年前由打工寫作者自發的民間行為,恰好是如今的政府行為;而15年前的周崇賢是打工文學協會的主席,這次則成為廣東省青年產業工人作家協會的主席);在這裡,還要提到一直致力於勞工維權、多次報導打工文學活動,來自廣東省總工會《南方工報》的資深記者詹船海先生;曾在深圳龍華文體中心開辦打工黑板報的肖群英女士;第一個出版打工詩歌集《漂流花季》的女詩人汪雪英等;在打工文學評論方面,柳冬嫵、鄢文江、張一文等以切身的在場感,寫下大量關於打工文學和打工詩歌的評論,且都出版了專著;熱情關注、支持並撰寫了大量打工詩歌評論的何軒、龔奎林教授;在這裡,更不能忘卻《打工詩人》的老朋友,老一輩的打工詩友孫文濤老師——在《詩刊》工作期間,他推出大量底層作者的作品,曾以專輯的形式集體亮相《詩刊》,由《詩刊》編選的《2007年中國當代詩庫》、《2008年中國當代詩庫》,有一半以上選發來自打工一線的現實佳作,他還熱心向青春詩會舉薦,讓打工作者有幸出席青春詩會,比如大家熟知的鄭小瓊,因此我戲稱孫老師為“沒有變質的老一代”。
無論是《打工詩人》還是由此推出的“打工詩歌”,從一誕生伊始,就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情。有人說,這是一個值得尊敬、富有責任感的特殊群體,“打工詩歌”如同打工者對中國現代化進程所作出的貢獻一樣,理應在當代詩壇占有一席之地;有的我和我的作品劃入打工詩人、打工詩歌的行列,我傷不起;也有的人說,標榜自己的“打工詩人”是在炒作、作秀;……非常認同著名評論家吳思敬先生的觀點:面對這些大量反映底層經驗、反映草根階層和打工生活的詩篇,有些人不太認同,認為某些詩人打出“打工詩歌”和“底層寫作”的旗號,是在“作秀”,以此標榜自己的倫理優越感,爭取詩壇的話語權。這種純然從動機出發對“底層寫作”的批評未免有簡單化之嫌。帶著不純的想法從事“底層寫作”的人肯定會有,也正像帶著個人目的參加革命的人一樣;但我們不會因某些人參加革命動機不純而簡單地否定革命的價值,我們自然也不應當以“底層寫作”者的某些雜念而完全否定“底層寫作”的意義。事實上,一個社會,底層總是多數,關注底層就意味著關注大多數群體的命運。而關注大多數群體的命運,正是一個詩人最基本的人性立場與道德選擇。羅德遠在10周年慶會上說道:《打工詩人》已經超出文本意義,成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因此,對於一位熱愛生活的詩人來說,參加這樣的活動,可以進一步了解《打工詩人》和“打工詩歌”,而不會因為參加《打工詩人》的聚會,或在《打工詩人》發表作品,就會戴上一頂“打工詩人”的緊箍咒,從此脫不下這層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