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打古鎮(Dagu)位於納溪區東南方,東臨合江縣,南接敘永縣。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
代碼510503102:~001打古社區 ~201丹桂村 ~202獨樹村 ~203紫微村 ~204黃桷村 ~206雙桂村 ~207古純村 ~208會龍村 ~209普照村 ~210雲回村 ~211銀馬村 ~212徐家村 ~213杜家村 ~214龍古村 ~215白雲村 ~216新陽村 ~217松林村 ~218興蓮村
沿革
1950年設打古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與白合鄉合併建打古鎮。位於區境東南部,距區政府57千米。1997年,面積134平方千米,人口3.3萬,轄丹桂、獨樹、紫微、黃桷、牛角、雙桂、古純、會龍、普照、雲回、銀馬、徐家、杜家、龍古、白雲、新陽、松林、興隆、蓮花19個行政村和打古、白合2居委會。
2002年,面積134平方千米。轄19個村,3個居委會,15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342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8人。 2003年,面積133.78平方千米,轄19個行政村,1個社區,15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3227人,9641戶,其中:非農業人口1348人。 2004年,面積133.78平方千米,轄19個村,1個社區,15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3179人,9653戶。
地理位置
瀘州市納溪區打古鎮位於川黔公路旁,東鄰合江,南接
敘永,為納溪邊貿大鎮。幅員面積133.64平方千米,是納溪面積最大的鄉鎮, 轄17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30049人(2017); 森林面積10.41萬畝,森林覆蓋率77%,國內生產總值4.69億,;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1236.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33元,該鎮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水利設施完備,特產十分豐富。普照山水庫、上游水庫、雲回水庫自流灌全鎮90%的村社,是納溪區糧食、生豬、蠶桑、林材及筍用林的主要產地,是市、區蠶桑基地鄉鎮, 2001年,該鎮被列入省級試點小城鎮建設鎮,投資600萬元完成了大赤路打古段11.8公里的三級路網2條水泥路。場鎮新場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完成電網32公里。境內普照海拔963米,具有旅遊開發潛力。該鎮茶葉種植面積800畝,中藥材1074畝,蠶桑2000畝,筍竹兩用林1180畝。該鎮苦竹筍遠銷省內外,普照山茶廠的毛尖茶倍受省內外朋友的青睞。
行政代碼:
| 510503102
| 行政級別:
| 鎮
|
長途區號:
| 0830
| 車牌號碼:
| 川E
|
人 口:
| 30049人(2017)
| 人口密度:
| 249/k㎡
|
面 積:
| 133.64平方千米
| 隸屬政區:
| |
旅遊資源
普照山
景區介紹:普照山風景區位於納溪區打古鎮境內,距瀘州70公里,距納溪57公里,離貴州省赤水市25公里。風景區面積18平方公里。自然旅遊資源以碧水丹霞、山、水、岩、谷、林、瀑為主。丹岩古洞、奇山飛瀑、茂林珍竹、幽谷奇觀、景遇景觀,溪湖山色妙不可言。普照山是瀘州中部地區最馳譽的山嶽,海拔963米,是納溪區最高山峰,包羅金花山、金龍山、青龍山、五峰山四座山脈。景區森林掩蓋率達86%,大多呈原始生態,植被留存完好,珍希古木泛濫,景區內無沾染,無噪聲,無危害,是一個自然綠色天下。
首要景點:原始森林、茫茫竹海、幽谷平湖、古道、古碑、古寨、普照日出、雲海、瑞雪奇觀、佛教聖地、寧靜天國奇觀、川南遊擊隊陳列館、苗家寨等。
旅遊開荒:項目首要以生態旅遊為主,針對七大景區進行開發。即普照閹人文景觀區、黃蓮洞翠竹景觀區、桫欏瀑布峽谷景觀區、湖光山色叢林遊憩區、民族風情外圍村瀏覽歡迎區、竹海遊憩區、藥用栽培植物觀摩區。風景區的發展將就地取材,著力從盜窟風物,竹海光景,觀光農業,安定休假等偏向進行旅遊工程。景區定位將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珠聯璧合,建起一個集旅遊觀光、靜謐度假、宗教考查為一體的風景勝景區。
區位優勢:普照山位於兩省四縣(區)交界地帶,交通便利,人流量大。與合江筆架山風景區、四洞溝風景區成三足鼎峙之勢,加上奇特的天然生態旅遊成本,風景奇秀,氣氛清新,大約滿足今世多數人祈望大自然旅遊的須要,對修生養性、娛樂度假喜愛者無疑是一個絕佳去處,再加之古廟鐘聲終年不息,香火繁茂,終年香客交遊絡續。
神龍洞 位於桫欏溝下游,馬河岸旁,溶洞坐依峭壁,循梯而上,進入洞口,外洞狹長,內洞空曠,橫高數丈,嶙峋怪石,宛若殿堂。洞深處,泉水長流,冷浸濕潤,再者洞中和風徐徐,乾燥舒適,令人稱奇。
龍古灘石坊 座落在龍鼓灘、石橋頭的忠孝節義真烈女石坊,建於清宣統元年,距今己有百年的歷史,整座石坊結構嚴謹,石坊全部採用質地十分堅便的青石建築,4根主柱。在納溪地區古建築藝術中無愧於佳絕之作。石坊猶如一座小巧玲嚨的石雕藝術宮殿,無論從她的建築設計,作書題款,以及她的雕琢技藝,堪稱奇、絕、美妙,實屬我市極為珍貴的古代石刻文物,極富研究和觀賞價值。
古石太平 古石太平位於普照山風景區中部,是景區內歷史意義較大的一處景觀。岩壁上刻著一首散曲:“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年少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還有炎涼與煩惱。朝里官大做不盡,世上錢多賺不了。官大錢多憂患深,害得自家頭白早。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新舊墳,清明大半無人掃。”落款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字跡蒼勁有力,筆畫之間透著淒涼。散曲不是石達開的作品,卻與他當時的心境吻合。尚有十幾處石達開作品的石刻保存完好。
繼續前行,便到達了普照山風景區,接下來我們徒步欣賞景區景點。首先看到的是魚龍潭。
魚龍潭 魚龍潭歷來是灌溉普照、會龍村千傾良田的水源,也是打古場的飲水之源頭,有人戲嬉道:“山滿青光水滿潭,滔滔利澤不平凡,未知百里臨民候,可以魚龍作雨時。”
順著魚龍潭前行,可聽見前方有流水聲,也可以看見有瀑布高掛,那就是黃簾洞了。
黃連洞大峽谷 地處烏蒙山的川黔邊交界處的普照山風景區,大自然賦予奇異山水,自然風貌。黃連洞大峽谷位於打鼓鎮普照、會龍的交界處,谷底與山峰落差海拔960米左右,在起伏綿延的峰巒間。一條長數里的峽谷向外延伸,岩壁上古藤倒掛,古樹橫生,雲霧升騰。
沿著山路繼續上行,在上山途中,夏天可聽琴蛙悟禪,冬季賞名山積雪,不過不管春夏秋冬,都可尋找神農仙丸。
琴蛙悟禪 千古普照古寺,普渡慈航,教化眾生,也使寺周動物聽禪悟道煉身養性。據說,寺僧恕仁每當夜深人靜,玉兔東牆之時,便在殿前糞香抱琴彈曲、修煉,天長地久,琴聲如松濤細語,又如百鳥爭鳴,似行雲流水,又似古剎鐘聲共鳴,林中的山雀、動物都悄悄來到他身邊,靜聽這悠美動聽的琴聲。每當恕仁和尚彈琴時,山池中青蛙也在伴唱,恕仁明白了,是琴聲教化了生靈,它悟出禪機,連青蛙也會彈琴,琴蛙由此得名。(上山沿途)
名山積雪 海拔986米的普照主峰與二龍山、金花山、貓貓關遙遙相對,為瀘州地區第一高峰,因其山峰每度瑞雪紛飛,遠望如玉如銀,尤以月夜望之,銀光四射,晶瑩耀人,前人有“名山積雪”之美譽。
山下群山朝拜,好似萬馬歸槽,山岩地層奇曲,頂峰波浪起伏,砂岩、頁岩、紅岩形似鼓、形似人、形似物,天設地造,與一般山景不同,峰巒崢嶸,插入雲天,四時景不同,雪景更加吸引人。(上山沿途可觀看)
神農仙丸 據永志載,普照山脈為烏蒙山余脈延伸,在納溪、合江交界處突起金龍山、青龍山(二龍山)、王峰山(貓貓關)、金花山、普照山為雲溪第一峰,地形險要,素有黔頭川尾,純州交會之稱。山上山下長滿了花草樹木和眾多野生藥材。《鄉志》雲,普照山上的中草藥達740多種,尤以普照山、二龍山、金花山、貓貓關為最。山寺修建,四面八方的遊人如織,廟會、香會成為交流傳播醫術藥物的場所,給普照山神藥附上觀音菩薩的靈氣使成了仙藥神丸,藥到病除之寶了。(從山下到山上的花草藥材)
普照山寺 普照寺素有川南“小峨嵋”之稱,興建於唐代,歷時1300多年,歷代又加重修,每年的觀音廟會,川黔各地來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極盛,實乃佛教聖地;山中名人墨客題刻頗多,大明狀元楊升庵題刻的“普照名山”就在此山。
普照山寺是一座古廟,坐東向西,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與東嶽大帝殿,三重大殿,斗拱和柱頭高聳,十分雄偉壯觀。普照山寺興建於唐,歷代又加重修,己歷時1300餘年,山中多名人墨客題刻,有“普照名山”為大明狀元楊升庵題。有“永垂萬古”,為永寧道台書,還有“佛岩聳翠”為郡人無名氏勒石,還有貴州軍閥周西成,四川軍閥劉湘題的“川黔合壁”。岩上勒石題刻年代己久,但鐵劃銀鉤,依稀可見。因寺中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辦觀音廟會,川黔邊各民族朝山拜佛的信男善女絡繹不絕,每天有眾生三五百人前往,香火極盛,為川黔佛教勝地。
站立普照山頂,不僅可觀雲海日出,賞落日餘輝,在氣候適宜的時候,還可看到佛光普照。遠望二龍山(金龍山、青龍山)猶如雙龍出海。那龍頭昂首,龍背起伏,龍尾環谷,爭先恐後,互相嬉戲,張龍舞爪,向貓貓關古寨門撲去,猶如二龍闖關。
雲海日出 普照山位於蜀南,烏蒙山余脈,海拔986米,為川黔邊第一高山,其山在群巒中突起,兩溪環抱猶如玉帶纏繞,朝霧晚雲,當晨輝露出如紅桔抬頭,遠山近嶺映得一片彤彤,霞光萬丈,天際宇宙被日出指染,十分瑰麗壯觀。
遠處流雲起伏,如激流巨浪,洶湧翻滾,一道紅光射向半空,紅日從地平線噴薄而出,冉冉上升,雲海托浮著紅日,普照山漫山金光閃爍,萬道霞光從輕紗白霧中放射出來。
佛光普照 普照佛光是很難觀賞到的氣象景象,一般在雨後天晴的上午10時和午後3時許,當天空紅日高照,風靜無雲,山下的五彩光浮於天際,人的身影置於光環中,人移影隨,舉手投足,無不相應,這是普照山氣候地理和二溪環繞,四山相對而形成的一種光環自然現象。
落日餘輝 每逢紅日當頂,陽光普照群巒之日,立於普照山頂遠眺瀘州古城,赤水大橋,合江山川,納溪古道,真是大飽眼福。可謂人登絕頂頭為峰,海到無邊天是岸的感覺。紅日西墜,滿天火燒雲霞,頓時近處呈一幅美景,水煙吐月,山火燒雲,雲中萬道金光。
欏樹溝
蓮花山綿延百里,山勢險峻,溝壑縱橫。由無數條溪泉匯集而成的蓮花河自山間而出。而地處蓮花河上游有兩條山溝,一條叫長石灘溝,一條叫瑪璜溝。兩山溝流水潺潺,兩側青山相對,叢林眾生,而成片的桫欏樹成帶狀分布“幽居”兩山溝中。蓮花山海拔高度在460米至830米之間,年平均溫度19攝氏度,年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年平均日照1110小時,溫和潮濕的環境使其成了適宜桫欏生長的樂園,打古鎮桫欏樹的發現對研究川南植物形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打古鎮桫欏樹形美觀,葉如鳳尾,大部分2—3米高,少數最高的可達6—7米,分布面積約4平方公里。據不完全統計,蓮花山中現存桫欏樹有近萬株。
桫欏世界 桫欏是樹蕨類植物,是珍貴的物種,被定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桫欏大峽谷是一個狹長的山谷,數以萬計“活化石”之稱的桫欏樹和參天古樹密布兩岸竹林間,谷中丹岩碧水、曲徑茂林、古藤飛流、花香林語,山風輕拂,仿佛進入一個綠色的神話世界。古生物學家認為,渺鑼樹生命力極強,它熬過了地球演變的冰川時期,倖存下來,成為史前植物。被譽為植物學中的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