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兒窩遺址位於貴陽市開陽縣南江鄉土橋村南江峽谷東南端、打兒窩半山腰的一個崖廈內。該遺址地理坐標為東經106度57分,北緯26度55分,海拔1023———1025米,總面積約177平方米。遺址周圍是山崖,山上有茂密的植被,山間有溪水,很適合古人類居住。
2015年,遺址被列為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打兒窩位於貴陽市開陽縣南江鄉苗寨村打兒窩,又名“國家岩洞”(因上世紀初,曾有戶國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2003年新修貴開路時發現並搶救性發掘17平方米,發掘深度4.55米,發現疊壓關係清楚的18個文化層,出土新舊石器時代石器等文物成千上萬件,經碳14鑑定,初步確認該遺址主要為距今27500-8000年前的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2003年由於安全原因暫停發掘,2009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我國舊石器研究權威專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研究員任領隊再次發掘。由於打兒窩遺址填補了貴陽考古文化史上的空白,故直接申報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截止至2003年,已發掘到第18層,從上到下共疊壓18個層位,各層共出土碎骨大約有上千斤。而且出土器物相當豐富,以打制石器、骨器為主,還有部分磨製石器、骨器等。出現的動物物種:有滅絕物種中國犀、巨貘等。現生物種有鹿、麂、野豬、熊、牛、虎、豹等。大量的出土遺物對研究貴陽地區、乃至貴州省的歷史,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實物依據,初步估計,可以把外界一直認為歷史不太悠久的貴陽追溯到一萬多年以前。
整個遺址面積約東西11.3×南北15.7米,共177平方米。18個層位共出現遺蹟現象44個,包括墓葬11個,灰坑19個,灰堆8個,骨堆1個,鈣板膠結物5個。整個探方出土物的特點是:幾乎每層都有大量的動物碎骨出現,其中以第6層最多(僅這一層就裝了十幾個編織袋),各層共出土碎骨大約有上千斤。還有明代青花瓷片、明代瓦塊等,東漢晚期的“剪輪錢”,石器,石料,骨器和陶片。而石器使用的石料有礫石、燧石、水晶、碎屑岩、玄武岩、砂岩等。石料來源經初步調查,水晶在遺址周圍附近的各個山上都有,當地就產水晶,其中距遺址以西約100米的大營上(山名)最多,地質勘探隊曾來此勘察過。玄武岩也許來自遺址以北約8公里處叫火石坳的半山上,那裡產玄武岩。其它石料有待考察來處,估計也就出自遺址附近;石器是以打制石器為主,有石錘、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打制方法有錘擊法、砸擊法、銳棱砸擊法等。其他有打制痕跡的是石片、石核等,磨製石器所占比例很少,約占出土石器的1%(如出土的殘石鑿);骨器也是以打制骨器為主,約占出土骨器的98%,其中有骨鏟、骨錐、角錐、骨刀等。磨製的骨器約占骨器的2%,有骨錐、骨鏟等;陶片所出數量有限,從1-4層均有,以1-2層稍多,第3層相對較少,第4層就更少,只有零星的幾塊陶片。大都是夾砂陶,顏色以灰陶為主,兼有紅色,有素麵,也有紋飾。質地都較酥,火候不高,致使陶色不均勻,有的陶胎呈黑色。紋飾有方格紋、網紋、刻劃紋、錐刺紋、繩紋等。還有很特殊的圓圈紋(以前從未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