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布

扎染布

扎染布是大理白族特有的一種民間工藝產品,古稱絞纈,大理叫它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古稱雜花布,又叫絞纈染,是民間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藝,起源於1000多年前中原地區,如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縣城、大倉、廟街等地製作。位於蝴蝶泉邊的周城鎮,是一個白族較大的聚居村落,有1500多戶人家,8000多人,村中的白族婦女尤擅長扎染和刺銹,幾乎“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有扎染之鄉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扎染布
  • 實質:一種民間工藝產品
  • 古稱:絞纈
  • 地區:大理白族
  • 起源時間:1000多年前
發展歷史,產品特點,製作工藝,作品欣賞,

發展歷史

扎染布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染色面料。扎染tie-dyeing亦稱絞染。織物染色前,按設計要求在不同部位用線紮緊,然後鬆開扎線,即得自然的暈色花紋。扎染布和蠟染布一樣原來都只是一種藍白兩色品種。發展到了各種顏色,面料也從單一的棉布發展到絲綢、合纖和各種混紡布。扎染的工具也從單純的扎線發展到各種專用工具。扎染布已從農村婦女的衣料發展到時裝面料。

產品特點

扎染採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其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覆冷染制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艷、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白族扎染以純綿布、絲綿綢、麻紗、金絲絨、燈芯絨等為面料,目前除保留傳統的土靛染藍底白花品種外,又開發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種。產品有匹色布、桌巾、門帘、服裝、民族包、帽子、手巾、圍巾、枕巾、床單等上百個品種。

製作工藝

扎染(tie-dyeing)亦稱絞染.
製做扎染一般需三個步驟:染前處理,綑紮染色,染後處理
染前處理
為保證扎染製作過程中染色均勻,需對織物進行染前處理。因為織物上常帶有漿料、助劑及一定成份的天然雜質。染前處理有:
退漿:目的是除支漿料,可用鹼液、氧化劑或澱粉酶等藥劑加水沸煮布料退漿。
用量:藥劑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
精煉:目的是除去纖維上的天然雜質及殘留漿料,右用燒鹼加水沸煮。用量:燒鹼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
漂白:用於除去色素及殘留雜質,常用次氯酸鈉或氧化氫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劑為布重的3%,水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絲綢的染前處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鈉加水煮精煉。
熨平待用:用電熨斗將漂洗過的布熨平以備描繪圖案及綑紮用。
綑紮染色
將已設計好的圖案紋樣用畫粉在布上做記號或用繪稿液描上,然後綑紮或縫結布料。完成後浸入水中濕透,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後放入已備好的染液中或浸染或煮染一定時間,然後用清水沖洗、晾乾。
染後處理
晾後的捆所物可在不完全乾透時解開扎結處,並用熨斗趁潮濕熨平整,完成。

作品欣賞

扎染藝術作品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這種變化和誇張出自天真的想像,含有無窮的魅力。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說故事,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