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鏟下的文明》是2004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家驊、詹開遜。
基本介紹
- 書名:手鏟下的文明
- 作者:孫家驊、詹開遜
- ISBN:9787210029120
- 頁數:566
- 定價:42.00元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7
- 裝幀:簡裝本
內容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以從事文物、考古、歷史研究的專業人員為主要對象,兼顧社會各層次讀者的人文類學術著作,以大量翔實的圖文,流暢的筆調,記載著手鏟下的文明,揭示出贛鄱流域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再現了江西古代社會豐厚的歷史文化。
目錄
徐苹芳序
孫家驊 詹開遜前言
彭適凡雪白稻米從這裡種起
——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周廣明南方青銅文明的聖殿
——吳城遺址
詹開遜長江中游的青銅王國
——新乾大墓
劉詩中托起青銅文明的擎天柱
——瑞昌銅嶺商周銅礦
李科友仙水岩千古謎
——龍虎山崖墓
余家棟熊熊燃燒的千年窯火
——歷代名窯
周暘光鮮亮麗的絲綢寶庫
——德安南宋周氏墓
楊軍破解白酒起源之謎
樊昌生——李渡無形堂元代燒酒作坊
許智範金枝玉葉的最後歸宿
——明藩王墓
孫家驊 詹開遜前言
彭適凡雪白稻米從這裡種起
——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周廣明南方青銅文明的聖殿
——吳城遺址
詹開遜長江中游的青銅王國
——新乾大墓
劉詩中托起青銅文明的擎天柱
——瑞昌銅嶺商周銅礦
李科友仙水岩千古謎
——龍虎山崖墓
余家棟熊熊燃燒的千年窯火
——歷代名窯
周暘光鮮亮麗的絲綢寶庫
——德安南宋周氏墓
楊軍破解白酒起源之謎
樊昌生——李渡無形堂元代燒酒作坊
許智範金枝玉葉的最後歸宿
——明藩王墓
序言
序
以《手鏟下的文明》為標題,用半個多世紀來江西九項重大考古發現,譜寫江西文物考古事業的篇章,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這九項重大考古發現,基本上已概括了江西文物考古事業的成就。
江西的舊石器遺蹟發現較少。在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卻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末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層堆積,疊壓序列清晰,上層距今約14000~9000年,下層距今約20000~15000年。其中,有距今13000年的原始陶器殘片,有距今約15000~12000年之間的野生稻和栽培稻(0nyga nivaza)植矽石共出的遺蹟。栽培稻和原始陶器的發現,都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更說明江西在中華民族文化形成的歷史上,並不落後於中原地區。長江中下游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
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江西占文明呈現m了燦爛的光輝。樟樹吳城商文化遺址和新乾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發現最為重要,證明商文化到達了江西,但從新乾大墓中出土的銅器看,大量的青銅器都具有濃厚的地力。色彩,純粹的商王朝的銅禮器只占少數。江西的青銅手工業製造、已形成了比較完矯的系統。瑞昌銅嶺商代銅礦遺址的發捌,發現了豎井巷道,各種採礦工具,包括選礦用的木溜槽俱已齊備,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礦業遺蹟。江西在我國古代青銅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江西地處長江中游以南,越南嶺、大庾嶺山脈到達珠汀流域的兩廣,在溝通黃河、長江、珠江二大流域的經濟交流和文化融合中有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南北陸路交通主要有三條,東道自河淮平原至吳越,西道逾秦嶺至巴蜀滇黔,中道最為重要,以荊襄為樞紐,分兩路南下。商文化南下與吳城、新乾的青銅文化接觸,可能是從中道的東路進行的。當時穿大庾嶺到兩廣的通道沒有開通,商文化只到贛南而止。秦漢時期,中道的西路是以北方的長安(西安)為起點,東南走商山路到荊襄,渡江至臨湘(長沙),南至郴州,穿五嶺至曲江達番禺(廣州),西漢南越王墓隨葬品的濃厚的楚文化因素,正是這條交通路線所產生的影響,它是漢唐以來的舊路,也是中道的主幹路線。中道的東路自商代以後稍嫌沉寂,三國吳時鄂州興起,東路自襄陽東南至鄂經蘄黃,抵江州(九江),南下至洪州(南昌),沿贛江至吉州(吉安)、虔州(贛州),穿大庾嶺達韶關(曲江),特別是唐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鑿通大庾嶺新路後,“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轉輸以之化勞,高深為之失險”(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序》,見《曲江張先生文集》卷十七),大大改善了路況,較中道西路郴州至韶關段更為通暢。交通路線的興衰,與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北宋國都東遷汴梁(開封),中原與南方交通為之改變,長安東南的商山荊襄路驟然衰落。從汴梁至嶺南主要走潁昌(許昌)、信陽至鄂州轉江州,或東南走惠民河經陳(淮陽)、潁(阜陽)、壽、廬(合肥)至江州。江西贛州大庾嶺通道還承擔了浙西往嶺南的運輸。江西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尤以制瓷手工業最為突出。江西制瓷手工業從唐代開始,逐漸取代浙江。洪州窯從東漢晚期開始,東晉南朝至盛唐是洪州窯的興盛期,中唐以後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吉州窯和景德鎮窯。吉州窯包括永和鎮窯場和臨江窯,唐代末年已有燒造,但其興盛期應在南宋,它繼承了北宋以來北方諸窯的工藝,並逐漸形成吉州窯的獨特風格。永和鎮窯場的規模很大,在沿江鎮街上有許多“前店後場”的制瓷手工業窯場遺址,是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以手工業為特徵的古代城鎮。景德鎮窯場也是一座以制瓷為中心的城鎮,是名副其實的“瓷都”,自宋代以來便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元明清三代在此設立御窯廠,把景德鎮制瓷手工業推向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高峰。五十多年來,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不斷,近年在以珠山為中心的御窯廠地區發掘了不同時期的窯址,出土了數千件元明清各種類型的官窯瓷器。江西制瓷手工業考古的學術成就,
震驚世界。
……
以《手鏟下的文明》為標題,用半個多世紀來江西九項重大考古發現,譜寫江西文物考古事業的篇章,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這九項重大考古發現,基本上已概括了江西文物考古事業的成就。
江西的舊石器遺蹟發現較少。在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卻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末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層堆積,疊壓序列清晰,上層距今約14000~9000年,下層距今約20000~15000年。其中,有距今13000年的原始陶器殘片,有距今約15000~12000年之間的野生稻和栽培稻(0nyga nivaza)植矽石共出的遺蹟。栽培稻和原始陶器的發現,都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更說明江西在中華民族文化形成的歷史上,並不落後於中原地區。長江中下游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
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江西占文明呈現m了燦爛的光輝。樟樹吳城商文化遺址和新乾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發現最為重要,證明商文化到達了江西,但從新乾大墓中出土的銅器看,大量的青銅器都具有濃厚的地力。色彩,純粹的商王朝的銅禮器只占少數。江西的青銅手工業製造、已形成了比較完矯的系統。瑞昌銅嶺商代銅礦遺址的發捌,發現了豎井巷道,各種採礦工具,包括選礦用的木溜槽俱已齊備,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礦業遺蹟。江西在我國古代青銅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江西地處長江中游以南,越南嶺、大庾嶺山脈到達珠汀流域的兩廣,在溝通黃河、長江、珠江二大流域的經濟交流和文化融合中有著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南北陸路交通主要有三條,東道自河淮平原至吳越,西道逾秦嶺至巴蜀滇黔,中道最為重要,以荊襄為樞紐,分兩路南下。商文化南下與吳城、新乾的青銅文化接觸,可能是從中道的東路進行的。當時穿大庾嶺到兩廣的通道沒有開通,商文化只到贛南而止。秦漢時期,中道的西路是以北方的長安(西安)為起點,東南走商山路到荊襄,渡江至臨湘(長沙),南至郴州,穿五嶺至曲江達番禺(廣州),西漢南越王墓隨葬品的濃厚的楚文化因素,正是這條交通路線所產生的影響,它是漢唐以來的舊路,也是中道的主幹路線。中道的東路自商代以後稍嫌沉寂,三國吳時鄂州興起,東路自襄陽東南至鄂經蘄黃,抵江州(九江),南下至洪州(南昌),沿贛江至吉州(吉安)、虔州(贛州),穿大庾嶺達韶關(曲江),特別是唐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鑿通大庾嶺新路後,“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轉輸以之化勞,高深為之失險”(張九齡《開鑿大庾嶺路序》,見《曲江張先生文集》卷十七),大大改善了路況,較中道西路郴州至韶關段更為通暢。交通路線的興衰,與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北宋國都東遷汴梁(開封),中原與南方交通為之改變,長安東南的商山荊襄路驟然衰落。從汴梁至嶺南主要走潁昌(許昌)、信陽至鄂州轉江州,或東南走惠民河經陳(淮陽)、潁(阜陽)、壽、廬(合肥)至江州。江西贛州大庾嶺通道還承擔了浙西往嶺南的運輸。江西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尤以制瓷手工業最為突出。江西制瓷手工業從唐代開始,逐漸取代浙江。洪州窯從東漢晚期開始,東晉南朝至盛唐是洪州窯的興盛期,中唐以後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吉州窯和景德鎮窯。吉州窯包括永和鎮窯場和臨江窯,唐代末年已有燒造,但其興盛期應在南宋,它繼承了北宋以來北方諸窯的工藝,並逐漸形成吉州窯的獨特風格。永和鎮窯場的規模很大,在沿江鎮街上有許多“前店後場”的制瓷手工業窯場遺址,是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以手工業為特徵的古代城鎮。景德鎮窯場也是一座以制瓷為中心的城鎮,是名副其實的“瓷都”,自宋代以來便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元明清三代在此設立御窯廠,把景德鎮制瓷手工業推向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高峰。五十多年來,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不斷,近年在以珠山為中心的御窯廠地區發掘了不同時期的窯址,出土了數千件元明清各種類型的官窯瓷器。江西制瓷手工業考古的學術成就,
震驚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