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體位

手術後體位

手術後體位指手術後患者身體位置的安置。體位式樣多根據麻醉及患者的全身狀況、術式、疾病的性質等進行合理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術後體位
  • 一般體位:多採用臥位,儘量使患者舒適
原則,目的,一般體位,特殊體位,

原則

1.手術後體位應以利於咳嗽、排痰、防止舌根後墜和不限制病人呼吸運動為主要原則,對舌根後墜最好是採用側臥位,也方便口腔內液體流出。
2.體位擺放應利於各種導管的引流,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而堵塞。
3.各個支點應該柔軟,防止組織壓傷。
4.麻醉未甦醒或用鎮靜藥後的病人應嚴防呼吸道阻塞,並避免因強制束縛肢體活動引起肢體、神經過度牽拉損傷;意識障礙病人應適當約束肢體活動,加床擋防止墜床意外。
5.氣管插管,特別是呼吸機治療病人應該限制頭頸移動,防止因頭頸移動使導管脫出或移人支氣管內,危及病人生命。
6.手術後甦醒前應保持水平仰臥位,一旦甦醒,只要病情允許應給病人墊一個薄枕頭,使病人儘可能舒適,特別是老年人、頸椎病或脊椎畸形的病人。呼吸、循環功能穩定後宜根據手術特點擺放不同的體位,以利於疾病儘快恢復。

目的

1.有利於顱內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利於腦水腫消退和控制顱內壓增高
2.有利於維持呼吸道暢通和氣管分泌物咳出,改善換氣預防肺部併發症。
3.有利於保護手術傷口和引流液的排出。
4.防止因體位不當導致誤吸,側臥位時要防止壓迫造成臂叢神經麻痹
5.防止頭部和軀體骨骼突出部位長時間受壓發生壓瘡。
6.防止癱瘓肢體受壓缺血或腫脹。
7.為治療目的而採取的特殊體位,如鑽孔引流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後為利於腦組織復位而採取頭低位或頭低腳高位。

一般體位

術後多採用臥位,儘量使患者處於舒適狀態。全身麻醉未清醒者,應平臥、頭轉向一側,使口腔內分泌物或嘔吐物易流出。蛛網膜下腔麻醉者,採取頭低臥位12小時,以防因腦脊液外滲導致頭痛。腹部手術多採取低半坐位臥式,以減少腹壁張力或疼痛。頸、胸部手術術後多採用高半坐位臥式,以利於呼吸機有效引流。

特殊體位

1.陰道手術
處女膜閉鎖及有子宮的先天性無陰道病人,術後應採取平臥位,外陰癌行外陰根治術病人則應採取平臥位,雙腿外展屈膝,膝下墊軟枕,減少腹股溝及外陰部的壓力,利於傷口癒合,行陰道前後壁修補或盆底修補術後病人應以平臥位為宜,禁止取半臥位,以降低外陰及陰道的壓力,促進傷口癒合。
2.腦部手術
手術後體位的確定首先要考慮病情需要,特別是有利於腦水腫消退和預防併發症,對於有意識障礙或肢體癱瘓的病人,應當定時翻身,清醒病人可以在床上自己翻身,但每次翻動幅度不宜過大,腦橋小腦角或斜坡巨大腫瘤全摘術後,如體位驟然變動過大,可能引起腦幹移位而發生病情驟變。為了有利於控制顱內壓和腦水腫,通常採取半臥位或平臥頭部抬高15°~20°。頭位過高或過低都能使顱內壓力升高,有害無益;病人處於全身麻醉或昏迷狀態時,可採取側臥位或仰臥頭部轉向一側,以防舌下墜和誤吸;外傷後低顱壓狀態或慢性硬腦膜下血腫鑽孔引流術後,為利於腦組織復位和血腫腔閉合,常採取頭低腳高體位;為防止壓瘡發生,一定要強調定時變換頭位和體位,近年有間歇充氣的氣墊床,可減少壓瘡的發生率。任何開顱手術切口均應避免直接受壓,對於施行外科減壓的切口更應切實防止直接受壓,變換體位時必須妥善避開手術切口與枕頭的垂直接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