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處理

手術後處理

手術後處理是指針對麻醉的殘餘作用及手術創傷造成的影響,採取綜合措施,加快恢復生理功能,防止併發症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術後處理
  • 所屬學科:醫學
體位,監護,活動,

體位

(1)全身麻醉未清醒者:應平臥、頭偏向一側,以利於排出口腔分泌物及嘔吐物。
(2)蛛網膜下腔麻醉者:應平臥或頭低臥位12小時,防止腦脊液外滲導致頭痛。
(3)顱腦手術後無休克或昏迷者:取15°~30°頭高腳低斜坡臥位。
(4)頸胸術後:多用高半坐臥位,便於呼吸及有效引流。
(5)腹部術後:為減少腹部張力,採取低半坐臥位或斜坡臥位。
(6)脊柱或臀部術後:用仰臥位或俯臥位。
(7)休克:取中凹臥位。
(8)腹腔內污染者:應取半臥位或頭高腳低位。

監護

(1)生命體徵
大手術後一般每15~30分鐘測量脈搏、血壓、呼吸1次,至少連續4次,直至生命體徵平穩。可改為每60分鐘測量一次。小手術後可每1~2小時測量脈搏、呼吸、血壓1次,平穩後可改為每4小時1次。體溫一般為每2~4小時測量1次。若術中有大量失血或失液,術後早期應監測中心靜脈壓。
(2)正常生理功能的維護?
(1)維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有嘔吐物及時清除。給氧。如發現病人煩躁不安、鼻翼扇動、呼吸困難,應立即查明原因,儘快處理。病人生命體徵平穩後,鼓勵床上翻身、變換體位,鼓勵其做深呼吸和咳嗽咳痰。?
(2)維持有效循環血量和水電平衡:給與靜脈補液。記每小時出入液量,保持各種管道通暢。記錄尿液的顏色、性質和量,檢查皮膚的溫度、濕度和顏色,觀察敷料滲血情況,每日計算24小時出入液量,根據中心靜脈壓、肺動脈楔壓、尿量、尿比重、脈搏的變化調整補液量。定期了解電解質與酸鹼平衡情況,及時糾正失衡。
(3)重建正常飲食和排便形態:術後飲食形態的恢復步驟由麻醉方法、手術的種類、病人的
反應決定。鼓勵病人及早拔除胃管恢復經口進食。腹部手術,尤其是胃腸道手術後,根據現代快速康復外科的理論,術後12小時即可進液體飲食,腸道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後,恢復進食。?術後需觀察病人排尿情況,記錄自行排尿的時間。
(4)控制疼痛、增進舒適:麻醉作用過去之後,切口開始感覺疼痛,術後當天下午或晚上疼痛最為劇烈,24~48小時後痛感會逐漸減輕。切口痛與切口的大小、切口的部位、體位和情緒狀態等因素有關。控制疼痛的措施包括取合適體位、藥物鎮痛和減輕焦慮。使用藥物止痛是術後24小時切口疼痛最有效的鎮痛措施。止痛劑的作用時間因藥物、劑量不同,以及病人的疼痛強度,對藥物的吸收、轉換和排泄能力的不同而異。
對執行的各種處理和操作向病人解釋,教導病人自我處理疼痛的方法。

活動

手術後清醒或麻醉清醒後的患者,儘早鼓勵在床上活動。鼓勵患者深呼吸,也可坐位時拍打患者背部,用力咳嗽。若痰液較多,鼓勵患者咳痰。還可進行足趾伸屈活動,下肢肌肉收縮與放鬆交替活動,間歇性翻身等。手術後的1~3天,可酌情離床活動。對於有休克、心力衰弱、嚴重感染等極度衰弱者,以及有特殊制動要求手術者,不宜早期活動。
4.引流物的種類及處理
(1)種類:常用的引流物有乳膠管、胃腸減壓管、導尿管、雙套管及T管等。
(2)處理:為保證引流通暢,術後要經常檢查引流管有無阻塞、扭曲和脫出。若引流液黏稠,可負壓吸引防止阻塞。及時換藥觀察記錄引流量和顏色的變化。引流物的拔除,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為肺部手術,則需延至術後48~96小時拔管。
5.切口的縫線拆除和癒合記錄
(1)拆線時間:頭、面、頸部手術,術後4~5天拆線;下腹、會陰部術後6~7天拆線;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術後7~9天拆線;四肢術後10~12天拆線;減張縫合術後14天拆線。
(2)初期完全縫合切口:分為3類。清潔切口,為無菌切口;清潔-污染切口,為手術時有可能被污染的切口;污染切口,為臨近感染區或組織直接暴露於感染區的切口。
(3)切口的分級:共分為3級。甲級癒合,指癒合優良,無不良反應;乙級癒合,指癒合處有紅腫、硬結等炎症反應;丙級癒合,指切口化膿,需要做切開引流處理。
6.併發症地觀察及預防
(1)呼吸道併發症:肺不張、肺部感染、肺水腫、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等,最常見的有肺不張和肺炎。呼吸道護理問題的主要相關因素:①有吸菸史;②術前有呼吸道感染;③術後有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④麻醉劑、氣管內插管和氧氣吸入導致支氣管分泌物增多;⑤術後疼痛劇烈,或有胸部或腹部高位切口;⑥術後缺乏活動;⑦開胸手術導致肺泡萎陷;⑧麻醉性鎮痛劑的套用。?
呼吸道併發症的主要預防措施:①術前做好呼吸道準備;②術後協助病人早期活動,臥床病人做床上移動和翻身;③鼓勵病人每小時需要重複做深呼吸5~10次,至少每兩個小時作咳嗽咳痰1次;④觀察痰液的外觀、性質。痰液粘稠,帶有顏色,或有氣味,給予霧化吸入、局部或全身用藥稀釋痰液、控制感染;⑤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⑥避免術中術後嘔吐物誤吸,防止繼發感染;⑦評估病人是否有呼吸不暢和咳嗽抑制現象。給鎮痛藥物前檢查呼吸,<12/分不能給藥;⑧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術前積極控制感染,術中儘量不用吸入麻醉。
(2)胃腸道併發症:多見腹部手術後,常見併發症包括噁心、嘔吐、腹脹、便秘和急性胃擴張,多數為麻醉反應以及術中暴露,手術操作刺激的神經反射性反應。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失調,缺氧,精神心理因數也可能是術後胃腸道併發症的原因。
腹腔手術後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往往需一定時間,一般恢復從術後12~24小時開始。此時腸鳴音可以聞及,術後48~72小時整個腸道蠕動可恢復正常,肛門排氣和排便。由於術後禁食或進食過少,術後早期便秘屬正常,不需處理。如術後已進食多天而不能排便,則需要採取通便措施。?
胃腸道併發症的主要預防措施:①胃腸道手術術前灌腸,放置胃管(現不做常規);②麻醉前給藥;③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及早糾正低血鉀、酸中毒等;④臥床病人取半臥位,坐床上移動和翻身,腹部按摩;⑤協助病人早期進行術後活動、下床行走;⑥嚴密觀察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⑦給予心理支持,消除緊張情緒。
(3)泌尿道併發症:包括尿瀦留、尿路感染。術後8小時病人仍未排尿,恥骨上有明顯濁音區,既表明有尿瀦留。尿路感染多發生在膀胱,感染蔓延後可形成腎炎或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一般無全身反應,主要表現為排尿困難膀胱刺激征,尿液檢查可發現紅細胞或膿細胞。
術後尿路感染的主要相關因素:①尿瀦留;②留置導尿;③攝入水分不足。?
泌尿道併發症的主要預防措施:①術前鍛鍊床上排便;②術後鼓勵和協助不習慣床上排尿者在床沿,或站立排尿;③給予鎮痛藥物控制疼痛;④積極解除排尿困難,防止尿瀦留誘發尿路感染;⑤對留置導尿病人操作時注意無菌原則;⑥鼓勵留置導尿病人飲水,沖洗泌尿道。
⑦觀察排尿情況。
(4)切口併發症:切口感染和切口裂開。切口感染在手術後3~4天內最明顯。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及切口局部變化。術後初期病人<38℃的發熱,較常見,這是由於破壞組織的分解產物及局部滲液、滲血吸收後出現的反應,稱為外科熱或吸收熱,不需處理。若術後3~4天體溫恢復正常後再次出現的發熱,應及時檢查切口部位有無紅、腫、熱、痛和硬結或波動感。切口裂開發生術後6~9天,腹部切口裂開者較常見,多發生於體質差、營養不良或是過度肥胖者。切口感染、切口縫合不佳也是切口咧開的主要原因。?
切口併發症的主要相關因素:①病人體質差、慢性貧血、營養不良或是過度肥胖;②切口有血腫、死腔;③術後切口保護不良;④術後嚴重腹脹使腹壁切口張力增大;⑤術後劇烈咳嗽、噴嚏、嘔吐,用力排便增加腹壓;⑥縫合不佳。
切口併發症的預防:①嚴格無菌操作;②增加病人的抵禦能力;③避免和及時處理術後腹脹、嘔吐等導致腹內壓增高因素;④肥胖病人可用張力縫線或延長拆線時間,拆線後繼續腹帶加壓包紮傷口;⑤觀察體溫等生命體徵的改變及傷口局部變化,化膿的切口需及早間隔拆除部。
分縫線,引流膿液,防止切口裂開。
(5)其他併發症:手術後常見併發症還有壓瘡、下肢靜脈血栓。壓瘡和下肢靜脈血栓均與術後臥床、缺乏活動有關。
一般手術病人均應鼓勵於術後24~48小時內下床活動,但循環呼吸功能不穩定、合併休克、極度虛弱,或是血管手術、成型手術、骨關節手術後病人應根據情況選擇活動的時間。
下床活動要循序漸進,可由第一天在床上坐起開始,逐漸增加活動量至坐床邊椅上數分鐘,然後再開始床邊、房間內和走廊走動。
7.實施出院計畫:出院計畫的目的是讓病人及家屬做好出院準備,保持醫療、護理工作
的連續性、完整性。實際上出院計畫的制定再病人入院後、手術前即已開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