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依戀的實證基礎及形成機制

手機依戀的實證基礎及形成機制

《手機依戀的實證基礎及形成機制》是連帥磊創作的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2年6月。

該書聚焦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與技術的關係,結合傳統心理學理論,從依戀理論視角,揭示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與手機關係的本質——手機依戀,重點探討了手機依戀的實證基礎、內涵結構及其與人際依戀的關係。該書研究發現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與手機之間會形成不同類型的依戀關係,且這種依戀關係並不是人際依戀在人與手機關係中的擴展和延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手機依戀的實證基礎及形成機制
  • 作者:連帥磊
  • 類別:心理學著作
  • 字數:309千字
  • 首版時間:2022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著眼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與手機的關係,圍繞手機依戀這一主題對人與手機的關係進行了探討,不僅明晰了人與手機關係中存在依戀關係的依據以及手機依戀的基本內涵和結構,還編制了適用於中國大學生的手機依戀測量工具,並在此基礎上對人際依戀與手機依戀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討。

作品目錄

第一篇 依戀視域下人與手機關係的理論探析
第二篇 人與手機之間存在依戀關係的實證依據
第三篇 基於調查的理論模型建構
第一章 依戀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二章 手機使用與依戀
第三章 述評:前人研究小結和實證研究設計
第四章 人與手機之間關係的特徵
第五章 挫折感對個體趨近手機行為的誘發效果檢驗
第六章 手機分離刺激對個體焦慮情緒的誘發效果檢驗
第七章 手機使用對個體挫折體驗的緩解效果檢驗
第八章 基於手機情景的依戀安全啟動效應檢驗
第九章 手機依戀的概念與結構
第十章 人際依戀與手機依戀的關係及內在作用機制
第十一章 實證基礎和理論模型的整合討論

創作背景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手機作為具有滲透性的移動網際網路終端,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塑造了全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形態,對人類的身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手機使用對個體心理的影響得到了諸多研究的關注,並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個體與手機之間關係的本質及其與個體心理的關係研究還相對較少,並缺乏系統性。基於此,《手機依戀的實證基礎及形成機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表明,從手機使用習慣上看,人們具有維持手機可接近性及可使用性,避免手機不可使用狀態的傾向,這一特徵與依戀關係中的“趨近行為”特徵是相契合的;當個體處於“手機分離”的狀態時,個體會體驗到焦慮不安、無聊等消極情緒,並會試圖使手機恢復到正常使用的狀態,這一特徵契合了依戀關係中“分離焦慮”特徵;手機使用存在工具性誘因和情緒性誘因兩大類,其中前者主要指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個體傾向於利用手機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後者主要指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個體都會使用手機宣洩、表達、分享個體的情緒,這一特徵契合了依戀關係的“避風港”特徵,同時也擴大了“避風港”特徵的內涵,即個體不僅會在遇到困難或消極情緒時,使用手機處理問題或緩解消極情緒,也會在體驗到積極情緒時,使用手機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積極情緒。手機是把“雙刃劍”,讓人們“又愛又恨”,即手機在扮演著“安全基地”角色,使個體體驗到安全感,促進個體更好地探索、適應外部世界的同時,也給個體帶來了煩惱。因此,“人機關係”中不僅存在安全型依戀,也可能存在迴避型依戀。鑒於此,教育工作者、家長應在引導個體與他人建立或維持良好的依戀關係的同時,適度使用手機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務,既要避免過度依賴手機,形成焦慮型手機依戀,產生手機成癮,也要避免為了逃避手機帶來的負擔感和束縛感而迴避使用手機,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手機依戀的實證基礎及形成機制》
2022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27-0288-9

作者簡介

連帥磊,男,河南洛陽人,華中師範大學理學博士。現為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北省教育廳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心理學報》等學術期刊審稿專家。主要從事青少年社會性與人格發展、青少年網路心理與行為等領域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