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取川壩位於日本石川縣尾口村、手取川水系(Tedorigawa)牛首川上,距手取川河口40km。工程目的為防洪、城市給水、工業用水和發電。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154.0m,總庫容2.31億m3。大壩設有三座電站,總裝機容量36.7萬kW。1974年11月開工,1979年6月水庫蓄水。手取川No.1電站於1979年8月開始投運。 壩址處水面寬20m,兩岸山腰平均坡度約40°,兩岸有台地。在標高358m以下分布有石灰岩和花崗片麻岩。在此標高以上,覆蓋有不整合礫岩。各種岩石都很堅硬,但石灰岩透水性很強。在右岸標高360m附近,有寬約25m的斷層破碎帶。斷層與壩軸線直交,斷層破碎帶是由砂岩,頁岩與玢岩為主的粘土和碎石組成。 壩址直接流域面積247.93km2,間接流域面積181.13km2,水庫面積5.425km2。有效庫容1.9億m3。設計洪水流量為2900m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取川壩
- 位置:日本石川縣尾口村
- 水庫面積:5.425平方千米
- 有效庫容:1.9億立方米
水壩簡介,發電量,築壩材料,
水壩簡介
手取川壩位於日本石川縣尾口村、手取川水系(Tedorigawa)牛首川上,距手取川河口40km。工程目的為防洪、城市給水、工業用水和發電。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154.0m,總庫容2.31億m3。大壩設有三座電站,總裝機容量36.7萬kW。1974年11月開工,1979年6月水庫蓄水。手取川No.1電站於1979年8月開始投運。
壩址處水面寬20m,兩岸山腰平均坡度約40°,兩岸有台地。在標高358m以下分布有石灰岩和花崗片麻岩。在此標高以上,覆蓋有不整合礫岩。各種岩石都很堅硬,但石灰岩透水性很強。在右岸標高360m附近,有寬約25m的斷層破碎帶。斷層與壩軸線直交,斷層破碎帶是由砂岩,頁岩與玢岩為主的粘土和碎石組成。
壩址直接流域面積247.93km2,間接流域面積181.13km2,水庫面積5.425km2。有效庫容1.9億m3。設計洪水流量為2900m3。
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發電廠房等。大壩壩頂長420m,壩底寬610m。壩軸線布置呈拱形,其彎曲半徑700m。壩體積1005萬m3。
溢洪道布置在右岸,設2扇高14.0m,寬15.0m的閘門。
壩址處水面寬20m,兩岸山腰平均坡度約40°,兩岸有台地。在標高358m以下分布有石灰岩和花崗片麻岩。在此標高以上,覆蓋有不整合礫岩。各種岩石都很堅硬,但石灰岩透水性很強。在右岸標高360m附近,有寬約25m的斷層破碎帶。斷層與壩軸線直交,斷層破碎帶是由砂岩,頁岩與玢岩為主的粘土和碎石組成。
壩址直接流域面積247.93km2,間接流域面積181.13km2,水庫面積5.425km2。有效庫容1.9億m3。設計洪水流量為2900m3。
工程包括大壩、溢洪道、發電廠房等。大壩壩頂長420m,壩底寬610m。壩軸線布置呈拱形,其彎曲半徑700m。壩體積1005萬m3。
溢洪道布置在右岸,設2扇高14.0m,寬15.0m的閘門。
發電量
電站進水口設在左岸,經過長1500m的引水隧洞和壓力引水鋼管引水到設定在該壩下游2.4km處的手取川No.1發電站,最大引水量180m3/s,最大有效水頭162.5m,裝機2台,單機容量12.5萬kW,年發電量4.59億kW·h,1979年8月開始投運。手取川No.2電站最大裝機容量8.7萬kW,年發電量2.73億kW·h,最大引水量105.0m3/s。手取川No.3電站最大裝機容量3萬kW,年發電量1.5kW·h,最大引水量70.0m3/s。
大壩採用分區填築,中央為粘土心牆,心牆上下側各設一層薄反濾層。反濾層與壩殼材料之間為過渡層,壩殼堆石又分為內外二區,上下游用拋石保護。為減少大壩沉陷量,壩殼區採用振動碾進行碾壓。採用隧洞導流,導流隧洞布置在右岸。對斷層行進行了灌漿處理。
大壩採用分區填築,中央為粘土心牆,心牆上下側各設一層薄反濾層。反濾層與壩殼材料之間為過渡層,壩殼堆石又分為內外二區,上下游用拋石保護。為減少大壩沉陷量,壩殼區採用振動碾進行碾壓。採用隧洞導流,導流隧洞布置在右岸。對斷層行進行了灌漿處理。
築壩材料
從上游左岸取得,為礫岩和片麻岩。填築採用自卸車,計45t18輛、32t16輛、20t10輛、11t20輛,最大月填築量90.5萬m3(1977年10月),最大年填築量458.8萬m3(1977年)。大壩全部心牆料通過臨時儲存混合,以改善質量,使材料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