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扇子巷,傳說,名人故事,
扇子巷
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能準確說出扇子巷位置的也已不多。緊貼在中河高架西邊,從清泰街西口一直延伸到鼓樓的這個巷子,現 在看不出一點點當年的痕跡。許多東西,只能在歷史中去找尋了。
傳說
春秋時期,杭州屬越國,當時吳越一帶民間已流行麥草扇。關於扇子的傳說是:越國大夫范蠡為尋賢能,至薴蘿山下浣紗溪邊,遇西施,兩人一見鐘情,指石為證,對月盟誓,結下百年之好。臨別,西施用浣紗溪邊麥草編扇,割薴蘿山上翠竹製成扇柄,采浣紗江里漂洗過的彩絲,將自已容貌繡於扇心,製成一把精緻麥草扇,送與情郎。不料扇子被越王勾踐發現,大為驚異,視扇中之女為天人,選西施至都城,獻於吳王,遂上演一幕悲壯歷史劇。
名人故事
晉時,民間盛行紙扇。古代紹興蕺山南面有座“蒲扇橋”,橋頭住著一個靠賣扇度日的王婆,孤苦一人,晚景十分淒涼。一日,時任會稽縣右軍王羲之在蒲扇橋上遇王婆賣扇歸來,王婆讓路迴避間,一籃沒賣掉的紙扇失手落入河中,紙扇盡濕。王婆心疼掉淚,王羲之見之不安,追問緣由,王婆訴之扇路不暢,家中幾近斷炊。王羲之聽後,借來筆墨,在晾曬過的紙扇上揮筆寫字,第二天,王婆帶著這些扇子上街叫賣,許多人看到王羲之的題字,都紛紛來買,不一會,就把扇子賣光了。後人為紀念王羲之,將“蒲扇橋”改名為“題扇橋”。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題扇助人,史料多有記載,有人據此認定,浙江是史籍可考最早用紙扇的地方。
至宋,許多制扇工匠隨著宋室南渡,聚集於杭州。“直把杭州作汴州”,扇子也成為點綴新都繁華的一項重要行業。
吳自牧《夢粱錄》中描述,當時“杭州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自大內和寧門外新路,南北珍異珠寶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其中扇子就有“徐茂之”、“青蔑”、“周家”、“陳家”等著名商號,“細畫絹扇、細色紙扇、影花扇、藏香扇、漏塵扇……”,應有盡有。
《杭州府志》記載,蘇東坡在杭時常常親自斷案,一日,有人告一家扇子鋪欠錢二萬不還,把被告叫來訊問,那扇子鋪老闆說:不是不肯還錢,實在是因為這天氣久雨轉寒,扇子賣不出去。蘇東坡聽了讓他回去拿二十束扇子來,就在大堂上,用判事筆隨意在扇子上作行草或枯木竹石,然後交給他。早有人將此事傳出去,那人才出門,就有人來買他的扇子,一千錢一把的扇子,立刻賣光,於是還了債主的欠款。
蘇東坡和王羲之題扇助人的記錄如出一轍,文人情懷,是要借物發揮的。借扇行善,扇子亦善。
杭州的扇子,自古有“雅扇”之稱,五彩繽紛,種類繁多。老百姓用的有竹編扇、芭蕉扇、絹扇、羽扇、紙摺扇、檀香扇、麥草扇等等。葵扇樸實自然,竹扇輕巧靈便,絹扇古雅輕盈,檀香扇華貴香馥,摺扇瀟灑大方,羽毛扇悠閒飄逸。林林總總,堪稱扇子的大千世界。
明清時期杭扇進入鼎盛期,有50餘家作坊,5000多名工人。林芳兒、張子元、舒蓮記、王星記等,都是前店後廠的生產經營方式,分布在當時的扇子巷、太平坊、保佑坊、三元坊、官巷口、羊市街等商業中心,很多扇子還出口國外。
經過歷代扇業和王星記的努力,清末,杭州扇子與杭州絲綢、杭州龍井茶成為貢品,被譽為“杭州三絕”。
以後,隨著服飾的改變,電扇空調的通行,扇業頗受影響。許多扇業工匠紛紛改行,至民國20年(1932年),杭州僅存14家扇子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