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斑點病

扁豆斑點病

扁豆斑點病是由豆類葉點霉和扁豆葉點霉引起的、發生在扁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斑點分散,大小2~15毫米,銹褐色,中央漸褪成淺褐色,邊緣紅褐色或暗褐色,色深,稍隆起。病部生黑色小粒點,排列成明顯或不明顯輪紋。

扁豆斑點病是扁豆的一種主要病害,在中國分布廣泛,發生較普遍。病原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多雨年份和季節易發病,缺肥田發病重。

扁豆斑點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適當稀植,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時摘去老葉、病葉,收穫結束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帶出田外銷毀;發現初期噴灑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扁豆斑點病
  • 外文名:Hyacinth doliehos phyllosticta leaf spot
  • 別名:白星病
  • 病原:豆類葉點霉和扁豆葉點霉
  • 為害作物:扁豆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扁豆斑點病病原為豆類葉點霉(學名:Phyllosticta phaseolina Sacc.)和扁豆葉點霉(學名:Phyllosticta dolichi Brun),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 豆類葉點霉:分生孢子器散生於病葉表皮下,深紫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34.18~105.6)微米×(24.3~40.4)微米,器孔口直徑6.84~9.32微米;分生孢子無色透明,單胞,長圓形或卵圓形,大小(4~7)微米×(2~4)微米。
  • 扁豆葉點霉:分生孢子器生於葉面,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分生孢子器球形,器壁暗褐色,膜質。直徑80~120微米;分生孢子圓柱形至橢圓形,單胞,無色透明,二端較圓,大小(4~8)微米×(2~3)微米。

為害症狀

扁豆斑點病主要為害扁豆的葉片。葉上病斑圓形或近圓形,斑點分散,大小2~15毫米,銹褐色,中央漸褪成淺褐色,邊緣紅褐色或暗褐色,色深,稍隆起。病部生黑色小粒點,排列成明顯或不明顯輪紋。

侵染循環

病原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越冬。條件適宜時(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流行規律

多雨年份,多雨季節易發病;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透性差,管理粗放,經常缺肥缺水,植株長勢差,雨後田間易積水等也容易發病。缺肥田、重茬田發病重。

防治方法

  • 農業防治: 適當稀植,加強肥水管理,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及時摘去老葉、病葉,收穫結束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帶出田外銷毀。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 化學防治:發現初期噴灑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6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咯菌腈懸浮劑800~10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500~7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600倍液、560克/升嘧菌酯·百菌清懸浮劑800~1000倍液、70%丙森鋅·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